中药贴敷疗法的起源

中药敷贴疗法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生活实践,在使用植物的叶、茎、根等涂敷治疗外伤中被逐渐发现。敷贴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蚖……以蓟印其中颠”,即用芥子泥敷贴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灵枢·经脉》记载:“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

晋唐时期,穴位敷贴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同时注明了具体制用方法。唐代《孙真人海上方》记载了应用敷贴治疗小儿夜啼的方法:“朱甲末儿脐上贴,消消清清自然安”,并提出在“无病之时”用膏摩卤上及足心,以避“寒心”等未病先防的方法。

宋明时期,穴位敷贴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对于敷贴疗法的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认为中药敷贴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首次明确提出“天灸疗法”:“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明代的《普济方》?《本草纲目》中亦收载了不少临床行之有效的穴位敷贴方法。

清代,穴位敷贴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总结,理论上也趋于成熟。

清·张璐《张氏医通》的冷哮方治疗冷哮的历史记载,堪称敷贴疗法的经典,备受后世推崇。清代的吴师机集外治疗法之大成撰著《理瀹骈文》,全书载外敷方药近二百首,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病证几十个,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思想,并对穴位敷贴等外治疗法用于整体调养和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等相关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建国以后,敷贴疗法得到了较大发展,目前临床不仅应用于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还不断探索应用于肿瘤?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疑难病种的保健和治疗。本法历经数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在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喜人突破和进展,成为现代中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中药贴敷疗法的原理

中药外敷疗法能治多种疾病,道理同于内服,只不过给药途径不同罢了。服药须先入经脉,能入者乃是药物的气味。外敷之药切近皮肤,彻到肌肉之中,也同样能将药之气味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摄于体内,融化于津液之中,与之合而为一,具有内外一贯之妙。

中药外敷疗法发生功效,多因药物贴于皮肤后,通过药物的释放,吸收、渗透或药物对俞穴的剌激,对局部发生直接作用或通过经络的网络传导,达到剌激机体,调整系统功能的效果。

在经络理论中,皮部是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居于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保卫屏障,具有卫外、安内的功效,起到对外接受信息,对内传达命令的作用,是机体的受纳器和效应器。

因此,皮部在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通信联络作用。中药外敷技术是借助药物贴于皮部,对体表形成特定剌激,并通过透皮吸收和经络剌激,激发并调整体内紊乱的生理功能,使各部位之间的功能协调一致,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的作用,以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药贴敷疗法的主治病证

一、儿科:小儿腹泻、小儿咳喘、小儿发热、疱疹性咽峡炎、肠系膜淋巴结炎

二、头面五官科: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腮腺炎、扁桃体炎

三、消化系统:腹泻、秋季腹泻、胆囊炎、胃炎

四、呼吸系统:哮喘、肺炎、支气管炎

五、妇科:乳腺炎、乳腺增生、盆腔炎、附件炎、痛经

六、疼痛科:肩颈腰腿痛

七、皮肤科:带状疱疹、褥疮

八、其他:外伤、烫伤、跌打损伤、风湿类疼痛、面瘫

中药贴敷疗法在儿科的应用敷

入秋了,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变化大,儿童防御和调节功能较弱,家长们要多注意孩子的健康!夏秋之季儿童易患哪些疾病呢?儿童容易被哪些传染病所袭击呢?家长们又该如何帮助孩子预防呢?中药贴敷疗法为患儿就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更好的途径。

是中医治疗多发病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各类纯中药制剂置于一定载体之上,然后贴敷于相应穴位,通过穴位刺激及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达到治疗效应。

其优点在于,首先它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次此法是经过皮肤吸收药物,安全无刺激,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对年老稚弱、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

有以下症状者适宜应用贴敷治疗:小儿腹泻、小儿咳嗽(寒、热、燥)、小儿哮喘、小儿遗尿、小儿厌食、小儿流涎、高热、流行性腮腺炎、疱疹性咽炎、便秘、及免疫力低下等。药贴敷治疗加调理

1、中药贴敷可以治疗和改善小孩子哪些常见病?

答:中药贴敷可以治疗和改善多数小儿常见病,如小儿腹泻、食积、感冒、咳嗽、哮喘、鼻炎、发育迟缓、厌食、等。

2、在临床上,中药贴敷可以明确治愈的儿童常见病有哪些?

答:经整理,在临床上,中药贴敷可以明确治愈和完全控制的小儿疾病包括——感冒、百日咳、过敏性鼻炎、腹泻、食积、厌食、生产发育迟缓等。

3、小儿中药贴敷常用穴位有哪些?

答:小儿中药贴敷常用穴位有神阙、大椎、涌泉、风门和三阴交。

---神阙可强身除病,这也是小孩子在幼儿期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大椎加强免疫,大椎,可培补阳气、强健身躯,提高免疫力,对外感人群及体质虚弱者尤为适宜;

---风门可祛风固表,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一切风疾,像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必贴敷风门;

---三阴交促进发育,儿童贴敷三阴交,可调节肝脾肾三脏,有助生气血、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尤能促进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及其功能的完善,还可防治遗尿。见

1、风寒感冒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取穴:大椎(消)、风门(消)膻中(消)

2、风热感冒:

症状:发热重、恶风、出汗、头痛,鼻塞,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疗取穴:大椎(消)、风门(消)、膻中(腮)

3、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或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取穴:大椎(消)、定喘(消)、天突(消)

4、风热咳嗽

症状:咳嗽无痰,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浮细数。

治疗取穴:大椎(消)、定喘(消)、天突(腮)

5、寒性哮喘

症状:咳嗽气促,喉间有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呈粘沫状,面色晦滞带青,四肢不温,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滑。

治疗取穴:大椎(消)、天突(消)、定喘(消)

6、热性哮喘

症状:咳喘哮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闷膈满,渴喜冷饮,呼吸延长,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疗取穴:大椎(消)、定喘(消)、天突(腮)

7、伤食泻

症状: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泄则痛减、粪便酸臭、嗳气酸馊、不思饮食或呕吐,舌苔黄厚腻,脉滑。

治疗取穴:天枢、中脘、大肠俞(全部腮腺宁)

8、湿热泻

症状: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泄则痛减、粪便酸臭、嗳气酸馊、不思饮食或呕吐,舌苔黄厚腻,脉滑。

治疗取穴:天枢、中脘、大肠俞(全部腮腺宁)

9、厌食、积食

小儿不想吃饭,身体消瘦,面黄,头发稀疏,精神萎靡、小儿健脾贴肚脐,足三里,涌泉,脾俞,2天效果显著!

机理: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多因脾胃失运、脾胃气虚所致,病在脾胃,治以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温中散寒为主。

中医理论:小儿健脾贴膏成分丁香性辛温,归脾、胃、肾经,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之效。吴茱萸性辛,归肝、脾、胃、肾经,温脾胃,降逆止呕。足三里、天枢同属足阳明胃经,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小儿健脾贴在此穴位用药能起到良好促胃肠动力作用,起到健脾开胃、温中散寒、理气止呕之功效,能够快速起到改善食欲,促进消化的功效。

10、小儿流涎

小儿健脾膏贴肚脐、涌泉,男左女右,疗程3天。

多见于1岁左右的儿童,流口水较多的病因主要是:脾胃集热或脾胃虚寒,廉泉乃津液之道路。若小儿脾胃集热,廉泉不能制约故涎液自流而粘稠,甚至口角赤烂,或小儿脾胃虚寒,不能收摄津液,以致口角流涎

中医认为,小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脏腑的功能还不够健全,称之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历代医家对小孩保健都根据这一生理特点提出了许多保健方法,其中认为中药贴敷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马甲镇义山村第二卫生所全体员工祝您:

鼠年到来喜事多,阖家团员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一切顺利福气多,鼠年吉祥生意多;祝愿您好事多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wh/9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