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穴位刮痧
2)颈部
①颈前区
经属关系:为胃经、任脉的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颈前部区域之皮部。每侧横2行,直3~5行。
患者体位:取仰靠坐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颌下从内到外,用夹痧、揪痧法,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为度。
主治;甲状腺肿大、咽喉炎、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气管炎、支气管喘息、胃肠病等。
说明:临床证明:凡恶心、呕吐或发痧所致,在喉结部用上法治之,立见其效。
②颈侧区
经属关系:为大肠经、小肠经、胃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颈侧(即胸锁乳突肌)区域之皮部。每侧3行。
患者体位:取侧俯坐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作斜形刮拭,刮至皮肤出现潮红或紫红色瘀点、瘀斑为度。
主治:甲状腺肿、咽喉炎、扁桃体炎、胃肠炎、气管炎、支气管喘息等。·.
⑧颈后区(同颈椎)。
(3)胸部
①胸骨柄区
经属关系:为任脉的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从胸骨旁线两侧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沿胸骨旁线两侧,从上到下进行刮拭,刮至皮肤出现潮红或紫红色瘀点、瘀斑为度。
主治:心血管疾病、胸痛、肋间神经痛、软肋骨炎、食管病、乳房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等。
②锁骨上下区
经属关系:为肾经、肺经、胃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锁骨上下部两侧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仰靠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从内到外,每侧横刮1—2行。余同胸骨柄区。
主治:胸痛、乳房疾病、肩关节痛、呼吸系统疾病等。
⑧前肋间区
经属关系:为脾经、心包经、肾经、肺经、胃经、胆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前肋间部区域之皮部。每肋间隙为1行。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沿肋间隙从内到外或由外向内,每侧均沿肋间隙刮1—2行。余同胸骨柄区。
主治:胸痛、肋间神经痛、乳房疾患、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哮喘、心绞痛、肝胆病、带状疱疹、肺结核、肺气肿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等。
说明:咳喘,取2~3肋间隙刮治,效佳。
④后肋间区
经属关系:为肝经、胆经、膀胱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后肋间部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侧俯伏坐位或侧卧位。
刺激方法:沿后肋间隙由内到外或由外向内,每侧沿肋间隙刮1~2行。
主治:肋间神经痛、肝胆病、带状疱疹、肺气肿等。
⑤乳房周围区
经属关系:为心包经、胃经、肝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乳房周围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两侧绕乳房周围作环状刮或用梅花针叩打。余同胸骨柄区。
主治:乳房疾病。
(4)肩部
①肩胛区
经属关系:为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胆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背部肩胛部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俯伏坐位。
刺激方法:每侧从内到外横形刮2~3行。余同胸骨柄区。再从上到下沿肩胛骨内缘,每侧用梅花针作环状叩打1—2圈。
主治:肩关节炎、背部疼痛、颈部疼痛、肺结核、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等。
②肩关节区
经属关节:同肩胛区。
刺激部位:肩关节周围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两臂下垂。
刺激方法:沿肩关节周围或由上到下,从内到外作环状或横线刮拭。余同胸骨柄区。
主治:肩周炎、肩臂酸痛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zz/730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小课堂肺病辨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