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一
本文原载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年11期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
为规范我国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治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制定本共识。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级,其中A级为最高。
可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的装置有小容量雾化器(smallvolumenebulizer)和加压定量吸入器(pressuremeterdoseinhaler,pMDI)。
小容量雾化器
小容量雾化器主要用于雾化吸入药液,如支气管舒张剂、激素、抗生素、表面活性物质、黏液溶解剂等,使用范围广,包括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以及震动筛孔雾化器。喷射雾化器需要压缩气体驱动,有的呼吸机如Drager、伽利略等,配备了雾化功能,雾化器的驱动气源由呼吸机吸气相气流中的一个分支提供,是呼吸机给患者输送潮气量的一部分,因此不会影响呼吸机工作;由于只在患者吸气时产生气溶胶,故不会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但多数呼吸机向雾化器提供的驱动压力15psi(1psi=6kPa),医院常用的氧气(50psi)小;驱动压力的减小,降低了喷射雾化器的效率,产生的气溶胶直径增大,从而减少其到达下呼吸道的总量。有的呼吸机如PB、SimensServoi等,未配备雾化功能,只能应用额外的压缩气源驱动,外接气流增大了潮气量,影响呼吸机供气;增加了基础气流,容易造成患者触发不良;持续雾化也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因此,使用额外气源驱动雾化器时,需适当下调呼吸机预设的容量或压力。如果外接气源是压缩氧气,会造成实际吸入氧浓度较呼吸机设置氧浓度高,所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进行雾化吸入,建议采用压缩空气驱动或适当下调呼吸机的预设吸氧浓度,以避免过高氧浓度对呼吸的抑制。当患者出现触发不良,造成通气不足时,可将呼吸机模式更换为辅助控制通气模式,并适当上调预设的呼吸频率,以保证有效通气量。雾化结束后恢复原参数模式。若需抽取动脉血气,建议待雾化治疗结束20min后再执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超声雾化器和震动筛孔雾化器为电力驱动,不产生额外气流,因此不会对呼吸机送气造成影响。但其缺点是持续雾化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
推荐意见1:使用未配备雾化功能的呼吸机时,如需进行雾化吸入,建议选择定量吸入器、超声雾化器或震动筛孔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以免影响呼吸机的送气功能(推荐级别:E级)。
推荐意见2:如需使用额外气源驱动的喷射雾化器,需适当下调呼吸机预设的容量或压力;密切观察患者,如出现触发不良造成通气不足,需更改模式或支持力度,以保证有效通气量。对慢阻肺患者,尽量采用压缩空气驱动;如采用氧气驱动,需适当下调呼吸机预设吸氧浓度(推荐级别:E级)。
持续产生气溶胶的雾化器直接连接在Y型管或人工气道处,容易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体外和体内研究结果均表明,使用呼吸机配备的能与自主呼吸同步的雾化器,气溶胶在下呼吸道的沉积量约为持续雾化器的3倍。将持续雾化器连接在吸气肢管路远离人工气道处,管路可发挥储存的作用,增加气溶胶输送量。体外研究结果证实,将持续雾化器分别置于吸气肢管路距Y型管15cm处、人工气道处和加热湿化器进气口处,当呼吸机未设置基础气流时,雾化器置于距Y型管15cm处,气溶胶输送量最大;当设置基础气流后,雾化器置于加热湿化器进气口处,气溶胶输送量最大。随着基础气流量增大,雾化器无论置于何处,气溶胶输送量均降低。然而,这种雾化器位置与气溶胶吸入量的相关性在临床研究中并未得到证实。
推荐意见3:应用持续产生气溶胶的雾化器时,建议关闭或下调基础气流量;当基础气流关闭时,建议将雾化器置于吸气肢管路距Y型管15cm处;当基础气流存在时,建议将雾化器置于加热湿化器进气口处(推荐级别:E级)。
小容量雾化器产生的气溶胶量大、持续时间长,而气溶胶黏附在一些精密部件(如流量传感器等)容易造成其损坏,因此,雾化时应在呼气端连接一个过滤器以吸附气溶胶。过滤器需定期检测或更换,以防气溶胶的吸附造成阻力增加,影响患者呼气,导致内源性PEEP产生或增加等。
推荐意见4:使用小容量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时,在呼气端连接过滤器以吸附气溶胶,避免损坏呼吸机内部精密部件;过滤器需定期检测或更换(推荐级别:E级)。
喷射雾化器通过T管连接于呼吸机管路中,药杯通常处于低位,易积聚管路中冷凝水而造成污染,因此雾化前应清空管路中积水,雾化结束后尽快卸除雾化器。震动筛孔雾化器的药杯置于管路上方,没有被冷凝水污染的风险,使用更为安全。
雾化器应专人专用,每次使用完毕需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置于通风处晾干保存。
北京哪看白癜风好北京治白癜风专业的医院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hl/7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