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日常的医疗咨询中,看到很多宝爸宝妈都会提出一个问题“萌医生,雾化吸入是不是对宝宝伤害比较大啊?”“萌医生,我听有些人说雾化吸入比输液都危险!”

我听了也很无奈,所谓雾化吸入导致伤害的说法简直是一派胡言。说这些话的人根本就是不理解什么叫做“给药方式”。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临床常用的几种给药方式。

1.静脉输液

很好理解,就是将药物溶解在葡萄糖、生理盐水以及其他溶媒中,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缓慢的将药物注入体内,这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很多抗生素、营养液、扩血管药物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人体并发挥作用的。

2.静脉注射

与静脉滴注不同,静脉注射的时间更短,一般几分钟即可完成,也是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内,进入血液循环,快速地发挥作用。很多质子泵抑制剂、化痰药都采用这种方式。

3.雾化吸入

指将药物溶解于少量的生理盐水中,在雾化机或者氧喷机的气化作用之下,使药物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并通过呼吸作用吸入体内。这种给药方式其实是十分迅速的,可以使药物快速进入咽喉部或者肺泡。在临床上,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等药物均可通过此种方式给药,从而治疗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支气管哮喘等等。

4.舌下含化

指将药物置于舌头底下,通过唾液的溶解让药物通过舌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发挥疗效。临床上,是心内科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硝酸甘油、卡托普利都可以通过这种途径给药。

5.塞肛

这个原理在于,直肠的末端有比较密集的毛细血管,可以吸收药物。但是,这些毛细血管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必再经过胃肠道的吸收以及肝脏的代谢,所以也是一种比较快捷的给药方式。现在,很多栓剂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比如消炎痛栓、肛泰栓。

以上5种给药途径均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更快。

6.肌肉注射

通过将药物注入肌肉内部,进入毛细血管,再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相对来说,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就会降低。临床上,很多疫苗、止吐药都是采用这种给药方式的。

7.口服

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安全、便捷、无痛苦,但是药物起效很慢,因为要先进入胃部,在进入小肠,在小肠内被吸收后再进入血液循环,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有大量的损耗,最后发挥疗效的药物含量会打上折扣。

8皮下注射:几乎是胰岛素专用给药途径。

最后,雾化吸入给药快,临床上主要就用于治疗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支气管哮喘,而这些都是宝宝们常见的疾病。话说回来,雾化吸入其实符合精确治疗的原则。毕竟,药物直接进入到咽喉部和肺泡,比药物进入先血液循环后,再缓慢到达病灶要快速有效的多。

福利:转发文章到朋友圈,得到20个赞可免费听取我的知乎LIVE讲座:如何自检、体检小病,防止其变成大病!

集赞成功后可将截图发送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zl/1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