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特色疗法雾化吸入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给社会和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同时还伴随着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因其临床应用优势被国内外广泛使用。在我国,医院,医院由于医务人员对雾化吸入疗法及其药物应用认识不足,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在这种形式下加强雾化吸入药物的规范管理与合理使用尤为重要!
慢阻肺和哮喘概述
在我国慢阻肺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成为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第三大常见慢性病,死亡率居第三位,仅次于冠心病和脑卒中,每年有90万人死于慢阻肺,平均每分钟就有2.5人死于慢阻肺,然而它的知晓率却不足10%。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3.7%。为提高大众对慢阻肺的认识,改善慢阻肺诊断不足和治疗不力的现状,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
据近期中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20岁以上人群中哮喘患病率达4.2%,但这4.2%仅指有喘憋症状的哮喘患者。很多哮喘患者并不以喘憋为主要表现,比如可以主要表现为咳嗽,我们称之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这些患者是以长期的、慢性的咳嗽为主要表现。因此,不同类型哮喘患者需要我们认真甄别。此外,20岁以下人群(儿童到青少年)中,还有大量的哮喘患者。研究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有喘憋症状的哮喘患者约为万人,而20岁以下(儿童到青少年)有喘憋症状的哮喘患者约至万或以上。因此,中国的有喘憋症状的哮喘患者估算约万人,另有大量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总的哮喘患者人数可能超过6千万。
雾化吸入诊疗概述
雾化治疗主要指气溶胶吸入疗法。所谓气溶胶是指悬浮于空气中微小的固体或液体微粒。因此雾化吸入疗法是用雾化的装置将药物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使其悬浮于气体中,并进入呼吸道及肺内,达到湿化气道,治疗呼吸道炎症的目的。
雾化吸入装置是一种将药物转变为气溶胶形态,并经口腔(或鼻腔)吸入的药物输送装置。小容量雾化器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雾化吸入装置,其储液容量一般小于10mL。根据发生装置特点及原理不同,目前临床常用雾化器可分为射流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和振动筛孔雾化器3种。
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雾化吸入装置,使药液形成粒径0.01~10μm的气溶胶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气道和肺部,发挥治疗作用。雾化颗粒直径对药物沉积位置有直接影响,有效雾化颗粒直径应在0.5~10μm。其中粒径5~10μm的雾粒主要沉积于口咽部,粒径3~5μm的雾粒主要沉积于肺部,粒径3μm的雾粒50%~60%沉积于肺泡。药物经雾化吸入后可产生局部及全身作用,理想的雾化吸入药物主要在肺部和气道产生作用,而作用于全身的副反应少,在理化特性上具有“两短一长”的特点,即在气道黏膜表面停留时间短、血浆半衰期短和局部组织滞留时间长。
临床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胆碱M受体拮抗剂(SAMA)和黏液溶解剂等几大类。ICS为抗炎药物,主要减轻气道高反应,有止咳改善气道高反应作用,对于长期咳嗽、支气管哮喘等有作用,(SABA),(SAMA)为支气管扩张剂,改善气管痉挛,起到平喘作用,可迅速改善喘憋症状,对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喘憋症状明显者有改善作用,黏液溶解剂,乙酰半胱氨酸促进痰液排除,改善肺部感染情况,对于肺炎、围手术期、长期卧床患者,痰液粘稠难以排除者有明显改善作用。
吸入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患者教育
雾化吸入治疗前清洁口腔分泌物和食物残渣,以防雾化过程中气流刺激引起呕吐按医嘱将药液配置好放入雾化吸入器内,观察出雾情况,注意勿将药液溅入眼内端坐位,避免卧位。用嘴深吸气、鼻呼气方式进行深呼吸,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hl/12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何谓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为什么要联合诊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