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儿科宝贝群的妈妈们对雾化治疗有着困惑,家长们还是有很多担忧,比如雾化副作用比静脉输液更大,雾化会不会有依赖性,雾化治疗用药中可能有激素,会不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等等……

别急别急,养生君一一为你解疑答惑:

1.什么是雾化吸入治疗?

雾化吸入治疗主要指气溶胶吸入疗法,将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或者抗真菌药物等制成气溶胶,以气雾的形式经口腔、鼻腔或者气管当然也包括气管切开管吸入到气道和肺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者延缓症状之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雾化吸入治疗不仅对成人的咳嗽治疗效果非常好,也是儿科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雾化治疗的应用使很多宝宝避免了输液的痛苦。

2.雾化吸入治疗的优点:

①直达病灶:能够使药物直接到达气道或者肺脏;

②用药量少:雾化治疗相较全身用药所需剂量较小;

③起效迅速:药物起效时间较口服药物快(例如口服沙丁胺醇起效时间约为30分钟而雾化吸入约为5分钟);

④无创伤性:经口鼻吸入,方便,家属和患儿都愿意接受。

⑤副作用低:与全身性药物治疗相比,药物副作用相比较很低。

3.常用的雾化方式有哪些?

常用的雾化治疗有超声雾化治疗、空气压缩泵吸雾化治疗,氧气雾化治疗,一般根据孩子的病情选择不同的雾化方式,现临床上最长用的是氧气雾化吸入治疗。

4.常用的雾化用药有哪些?

①糖皮质激素:常用的有布地奈德,有局部抗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②β2-受体激动剂:常用的有硫酸沙丁胺醇、硫酸特步他林等支气管舒张剂,有扩张气道,解除气道痉挛的作用。

③短效胆碱M受体拮抗剂:有扩张支气管和平喘的作用,常用的是异丙托溴铵,它和β2受体激动剂有协同作用,经常联合使用。

③祛痰药:常用的有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盐酸氨溴索,有降低痰液粘稠度,使痰液容易咳出。

5.经鼻吸入好还是经口吸入好?

一般5周岁以下的孩子不太能配合用嘴呼吸,所以雾化的使用推荐面罩吸入。但是,鼻腔的直径要比口腔小,且有鼻毛和弯曲的鼻甲黏膜阻挡,雾化药物会在鼻腔有一定的损耗,到达小气道和肺部的药物会减少而影响效果。因此,6周岁以上的孩子,还是建议雾化经口吸入更好,可选用口含式雾化器。

6、雾化什么时候做更好?

雾化应该在进食前或者进食后2小时左右进行,因为雾化时,孩子容易出现呛咳,吃了饭马上雾化容易引起呕吐。

7.雾化吸入的时间长效果越好吗?

一般雾化吸入药液量一般为3-4ml,可用2ml生理盐水稀释一下。一般总液量4~6ml。药液液体量过少,到达下呼吸道的药量太少,作用有限;药液液体量过多,吸入时间太长,小儿依从性差。如果小儿能配合,每次雾化吸入时间大约为10分钟~15分钟,如果时间过久,孩子不耐烦,哭闹,则吸入效率就大大减低了,故药液量不宜过多!

8.怎样做雾化效果会更好?

尽量不要在宝宝哭闹时雾化,哭闹时主要以呼气为主,会造成雾化吸入药物不足,更推荐在宝宝熟睡进行,大小孩可以指导孩子用嘴巴深吸气,鼻子慢慢呼气。

9.雾化后如何正确拍背?

雾化后痰液被稀释,可通过拍背等外力作用,使粘附在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痰液脱落而有利于痰液的排出,拍背时应将小儿直立抱起,或者端坐位,或者侧卧位,家长拍背时五指并拢成空心状,由上而下、由外向内有节律地轻轻拍拍,拍背力量应均匀,力度适中,以发出“啪、啪”的响声为度。

拍背顺序从背部第十肋间隙开始向上叩击至肩部,从下至上、从外向内,注意避开中间脊柱部位及背部的脾肾区域。每次拍打-次,时间以10-15min为宜。

10.雾化吸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①时机:雾化吸入半小时前尽量不要进食,避免雾化吸入过程中气雾刺激气道,引起呕吐。

②体位:最好选择坐位,不能坐的可选择半卧位,借助重力作用使雾滴深入细支气管、肺泡,以达到最佳效果。

③避免让雾化液进入眼睛,否则会引起眼部不适,雾化前不要抹油性面霜。

④雾化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情况、神志等,如有面色苍白、异常烦躁及缺氧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

⑤在氧气雾化吸入过程中,应注意安全用氧,严禁接触烟火及易燃品;

⑥每次雾化吸入后,可以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小婴儿可以佩戴指套擦拭口腔,温水清洗面部。

总结:短期、合理、适量地雾化吸入治疗,是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的,反而反复的喘息发作和长期咳嗽,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更大。

亲爱的各位宝宝们宝妈们,广医院新门诊儿科诊疗区环境温馨舒适,雾化室改进了以前单纯的雾化治疗,孩子哭闹,家属烦躁,现在孩子们都欢声笑语的看着动画片做治疗,孩子开心,妈妈舒心。

-END-

往期回顾:

肩部疼痛,不一定是肩周炎,也许是这里出了问题!

有种幸福叫:另一半是学中医的

长期步行的人,最终会这样!惊醒了无数人!

耗尽你阳气的,正是这些日常行为,一定要戒掉!

医院里暴露的人性,刷爆了朋友圈

别再熬夜了,身体真的不会跟你开玩笑

颈椎病动颈?那是最笨的办法,用两招搞定

版权声明:本文为养生深圳原创,作者是儿科黄燕芳,版权归养生深圳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长按解锁获取更多健康养生知识

广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jc/1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