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矢之谜与中医肌肉的身体观
载于《中医药文化》年03期
摘 要:羊矢在人体的部位是不能确定的,本文认为在股动脉及腋动脉附近肌肉出现羊矢的遗迹,而且这两个部位与动脉的肌肉身体观密切有关。如何以不同方式观看脉穴图像是中医身体史的主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羊矢;奇穴;肌肉;腋动脉
DOI:10./j.-..03.
问题意识:“羊矢”之争
腧穴或孔穴,在中医早期阶段系指与肌肉相关解剖部位等的描述。黄龙祥先生揭示孔穴发现的一个规律:大多在人体的肌间、肌边、筋间、骨间、骨边,以及在“脉动之处的凹陷处往往是腧穴之所在”[1]。这里所说的肌、筋[2]、骨、脉都是中医固有术语。筋与肌肉的异同,如秦伯未(-)以为:中医古典“彼所谓筋肉者,盖指肌肉而言。”而且筋肉的功能与人运动有关[3]。本文所讨论的“羊矢”,虽然被认为是人体的一个部位或经外奇穴之名[4],但涉及中医肌肉身体史一个重要的待解之谜。黄民德讨论腧穴命名涵义,分为“依天文地理人物而命名者”六大类,而羊矢只在“阴廉”一穴提及,并没有解释[5]。羊矢的“矢”,如陈修园(-)所说:“矢,屎也。”[6]然人体在什么部位可以形容为“屎”?
许慎《说文解字》肉部,解释某处肌肉:“臑,臂羊矢也。”[7]许氏用汉代人熟悉的一个手臂部位解释“臑”。这段原文,清代段玉裁(-)竟改动成:“臑,臂;羊豕曰臑。”[8]段氏已不知“羊矢”为何处,故改为“羊豕”,并且增字“曰”。他表示其他各本《说文》皆作“羊矢”,并引用先秦礼书认为“人曰臂,羊豕曰臑”。也就是人体与动物牺牲身体部位,用词不同。日本学者浦山きか引述段注全文,同意段氏之说[9]。不过,“臑”也用在人体。朱会平引用马王堆出土医书也指出“臑都是臂的意思”[10]。因此臑并不专指祭祀的牲体,如牛牲、猪牲的前肢或后肢。马王堆脉书《足臂经》的臂脉之部,臑如论者所说:“臑,肱部。”[11]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医生唐笠山编辑的《吴医汇讲》,其中“论乎肩肘之间,乃号为臑(音柔,俗名大臂)。”[12]羊矢最初即在人体的大臂之上。19世纪江苏吴县的医者李学川解释较具体:“臑,音猱。肩髆下内侧对腋处高处耎白肉也。”[13]羊矢应在腋处附近的肌肉。晚清胡先容《医方守约》的“手臑痛”,有“痛在臑肉的说法”[14]。
为什么段玉裁改动《说文》经文?不可谓之小小疵累。人体腧穴极多,以动物命名者有鱼尾、伏兔、犊鼻、鸠尾等。羊矢一名,类似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所说的某种“奇异字词”[15]。古代医生如此命名“羊矢”,有“重要及特具的功能”[15]。中医的脉穴图像,较早的《明堂图》及第七世纪由李袭誉主导的贞观明堂针灸图皆已失佚[16]。例如,成书北宋前依托西方子的《明堂灸经》[17],主治包括肘肿等的肝经共十一穴,其中“侧人足厥阴肝经”[18]的脉穴图像无标示羊矢所在。而现存大量明清时期的脉穴图像为何未具体标出羊矢所在?
部位遗迹:何处为“羊矢”?
关于古代祭祀牲体的研究,凌廷堪(-)的《仪礼释牲》认为,人体与牲体部位有些名称其实相同。例如,“中体谓之脊”“皮谓之肤”“肉理谓之腠”等[19],人、兽通用。王鸣盛(-)也指出人兽部位名称有时共享,而且对人体的肌肉有不同的认识:“此处所载(按即《说文》)皆人身之肉”“乃于此忽及羊豕之臂者,因上文‘臂’字连及,且见内而肾肺、外而臂肘等,人兽皆有此字。”[20]羊矢是人臂某部位,而牲体的前肢、肩下谓之“臂”,臂下谓之“臑”。可见臂并不专指人臂。凌氏又以为祭牲的右体,“肩、臂、肫、胳、臑(臑在肫胳下)”[19]。肫胳指的是牲体的一部份后肢。人体四肢或股肱结构类似,兽体四肢亦然。大腿(股)最上部位称肫,肫下部位称胳。臂、臑只是整体臂部的再细分[21]。
因此,“臑”初谊为人臂当无疑义。南朝裴骃《史记集解》解释:“臑,臂。”[22]王筠(-)以为臂节之处:“节正羊矢之谓”[23]。黄侃(-)认为:“臑同肘。”[24]这里的“肘”并不是牲体的臂。臑、肘为人臂同侧。人体即有“臂臑”一穴,例如《甲乙经》:“臂臑,在肘上七寸肉端”[25]。也就是此穴在上臂三角肌、肱二头肌一带。李鼎以为肉“指特别降起的大肉”[26]。肉即如黄侃(-)所说:“兽脂聚曰,音窘”,是“为脂所萦裹”[27]一类的肌肉。体内肥肉为肌。如清人祝春渠《人身谱》以为肉有不同颜色:“白为肌,赤为肉,营血之分也。”[28]“分”指营气及血液作用的范围。营血的作用,与肌肉状态有关:“肌萎缩,也是由于营卫功能低下所致。”[29]肌肉在中医早期又名为“分肉”。《黄帝中诰孔穴图经》表达孔穴位置“内筋谓大筋之前分肉也”[30]。筋有“大”“小”“内”“外”之别;大筋为肌腱,内筋位于肌腹。各种筋肉与筋肉之间,如吴昆(-)所谓“分肉之间,筋之界限也”[31]。而针灸的核心区之一即在肌肉交界上。如针灸名家修养斋指出进针病人“感觉肌肉内部”并及于经络[32]。而羊矢即在臂臑附近。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以为臂臑在“两筋两骨罅陷宛中,平手取之,不得拏手令急,其穴即闭”[33]。医生如果令病者手臂平举于肩端上,两骨关节之间凹陷中央即是此穴。这个取穴姿势可摸触及腋动脉。清人钱坫《说文解字斠诠》即质疑段玉裁上说:“考《素问》羊矢,脉穴之名,近臂臑;是矢字未当误也。”[34]按《素问》腧穴,统计共79穴之多,其中并无羊矢一穴[35]。
陆宗达(-)则认为羊矢其实即在“肩下”之处,而且“触之有羊矢状筋络处”[36]。也就是摸压的肌肉有如“羊矢状”?我们并不批评陆氏没有指出羊矢在手臂的明确位置,而是他所说的“触之”缺乏可信的感知基础;借用薛定谔(-)的话:“没有任何关于感知的成分。”[37]而早期臂臑的病理描述,如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延平之间,最早的腧穴书《黄帝明堂经》臂臑的主治“主寒热,颈疬适”[38]。在较大范围的腋动脉,瘰疬扩散是否可以摸到累累如羊矢的病灶?王焘(约-)《外台秘要》灸疗瘰疬即在“两腋中患病处宛宛中”[39],并无具体孔穴名称。
不过,唐代王冰(-)批注《素问》的“足厥阴”之脉,认为:“谓肝脉也。在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动应于手也。女子取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是。”[40]男女取穴有别,一在股动脉一带,一在足背动脉一带(冲阳穴)。沈子禄(?-)论人身“分野”一共88部位。其中毛际在“少腹下,阴毛之边际,气街穴之分也”[41],而羊矢如龙伯坚(-)以为羊矢即在阴股大肌附近:“据王冰的解释,男子是五里穴的部位。五里穴在阴股内大肌前凹陷中(阴廉穴)下一寸。这里能触着的动脉是阴部外浅动脉。女子是太冲穴的部位。太冲穴在足大趾外侧(小趾侧)本节后一寸半。这里能触着的动脉是第一足背动脉。”[42]羊矢并不接近臂臑,而在人体大腿内阴;“动应于手”,亦即深按可感受股动脉之跳动。前述相同经文,明末余世用则只取足背之穴:“在足大指本节后6人文探究二寸陷中,太冲之后。”[43]男女一例。不只是桡骨动脉,早期腧穴的体验如人迎、气冲,都与体表可触的动脉有关。赵京生以为冲脉的认识与“腹主动脉、股动脉”的直接体验有连系[44],羊矢大概即在阴股动脉的附近部位。约16世纪的李梴《医学入门》:“羊矢,气冲外一寸。”[45]清代佚名手抄本《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羊矢,气冲旁一寸,分明有穴君可问。”[46]而清代医家张志聪(-)在注解前述足厥阴,删去羊矢,而只强调动脉的气冲一穴:“在毛际外,气冲下,五里之分,动应于手。”[47]
有意思的是王冰所说的肝经上阴器附近羊矢部位,清初医家高世栻“部位”一文细述人体各部细节,其中“阴囊卵核,乃厥阴肝经之所属”[48]。羊矢是否即是“卵核”之状,无法确定。中医图像如脉穴图等也从未清楚描绘男性睪丸。如RobrtaBivins指出,中医图像“被异域化、当地化、过度简化并加以修饰”[49]。过度被简化的中医图像是看不见肌肉的中医身体。
人体的臂、股的内侧肌肉都曾有某个部位称为羊矢。例如:人体臂有五里、三里的穴名,下肢也同样有五里、三里的相同穴名。章太炎(-)推测,羊矢“为汉晋人常语,逐(移)以言臂内廉”[50]。也就是,中医先有股阴之羊矢之名,后也移用在上臂的内侧部位。在《甲乙经》提及羊矢,都与“阴廉”有关:“妇人绝产,若未曾产,阴廉主之(刺入八分,羊矢下一寸是也)。”[26]又载:“阴廉,在羊矢下,去气冲下二寸动脉中。”[26]阴廉附近,也就是足厥阴动脉部位,三国时代吴国的吕广以为:“按厥阴脉动于回骨焉。”[51]这里的“按”是揣按。回骨为耻骨一带,近曲骨穴[52]。回骨中医早期又称为横骨。清末张振鋆的中医按摩医籍:“阴廉,气冲下一寸。”[53]相较之前医书中的阴廉穴参照点为羊矢,此处则以另一动脉处为定位,羊矢即在股动脉附近。而清人廖润鸿编的《勉学堂针灸集成》讨论奇穴,羊矢“在会阴旁三寸,股内横纹中,按皮间有核如羊矢”[54]。会阴位于大、小便两阴之间。承淡安(-)解释股内阴廉一穴:“鼠溪沟之中央部”[55]。鼠溪,人体腋下及腹股沟等部位皆可称之。羊矢在早期医书主要做为阴廉的参照位置。
上述的横骨,如论者所说:“《灵枢·骨度》记载天枢(脐中水平线)到横骨(耻骨联合)上缘为6.5寸”[56]。人体的“肉度”“筋度”与“俞度”等,也就是《素问·方盛衰论》的各种诊断,肌肉测量及孔穴的关系为何?如黄元御(-)所说“相其肌肉”及“量其筋膜”[57]在早期中医应与脉诊一样重要。但孙思邈(-)述及瘿瘤的治疗其中两个部位,“胸堂、羊屎(按即羊矢)灸一百壮”[58]。上述部位应近上臂,而非下阴股。羊矢的发现,是否为按压上臂内侧腋动脉凹陷处的经验?触摸人体腋旁是不常见的。腋动脉如《灵枢·卫气》所说“腋内动”,《千金翼方》以为即在“臂臑内廉动脉”[59]。《灵枢·九针十二原》论及五脏之气内绝,若是误取“腋与膺”部位的腧穴则脏气虚竭而死。而肝经行于胁腋,若有邪气多聚集在人臂之两腋,即《灵枢·邪客》“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两腋分野是早期中医身体的核心区。王玉川解释,其血气来自五脏,“由五脏流向躯干”[60]。其中“腋”部,《难经》第一难所说“脉动”部位,三国时代吴国的吕广其中在:“手少阴动掖下”,掖下即是“腋下”[61]。腋下有可触的动脉。徐灵胎(-)认为:“十二经之动脉,《明堂针灸图》《甲乙经》诸书,指称动脉者二十余穴。然与寸口之动微别,惟《灵枢·动输篇》帝问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何以独动不休?”[62]上述三处孔穴亦是动脉处。黄龙祥说:“在上肢部发现了某些治疗远隔部位的腧穴后,会有意识地在下肢部相对应的部位寻找类似作用的腧穴”[1]55。上肢的腋(胁之上际)对应下肢的股内侧的动脉处。
其中人体下肢与羊矢关系密切的阴廉,马继兴以为:“急脉之下方1.0寸,股内侧上部。”[63]急脉出于《素问·气府论》:“厥阴毛中急脉各一”,这里的毛指的是阴毛。黄竹斋(-)说:急脉“按之隐指坚然,甚按则痛引上下也”[64]。所谓急脉即为股动脉之处。羊矢与按压动脉的体验有关。急脉也位于腹股沟,但不是羊矢[65]。16世纪马莳论及阴股动脉:“行间、五里、阴廉亦有动脉。”[66]可见动脉所涵盖的几个穴位是人体较宽的范围。
(马王堆《足臂经》)
体用相即:如何看中医的动脉图像?
人体股动脉、腋动脉及其相关肌肉群,可触摸诊察之处,在中医史日渐缩小范围。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辨脉》:“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在喉结两旁,而气口为寸口;然李氏所说人迎、寸口系左、右两手的寸口脉动[67]。章太炎(-)即批评专候寸口:“乳房之诊,即宗气应衣;胡脉之诊,即结喉人迎。”[68]而羊矢也在各种诊法失传过程中渐为人所遗忘。例如:阴廉一穴,在《医心方》[69]《针灸大成》[70]等,皆是具文,即原文照录之前的经文。明末佚名《循经考穴编》论及羊矢一穴并不常见:“按羊矢亦穴名,一本亦序之。云在气冲下一寸,灸五壮,主气攻两胁,小腹胀急。但《灵枢》《铜人》诸书,皆不经载耳。”[71]我们找不到其他医书应用羊矢的任何医案。明末医者张介宾(-)说:“羊矢在阴旁股内约文缝中,皮肉间有核如羊矢。”[72]那么,在肱内腋下动脉肉间,是否也曾有恶核如羊矢之状?《医宗金鉴》()有关腧穴,肝经“从五里上行,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气冲下二寸,动脉陷中,阴廉穴也。”[73]羊矢一穴最早疑在手臂五里穴附近。如果手足孔穴部位相应,在股阴动脉也可能有相似的腧穴。二处的羊矢都极为重要。
何处寻羊矢?18世纪针灸家陈廷铨考证羊矢历来有四说,取舍不一。他说:“按足厥阴一经,滑伯仁《经络图》中无羊矢二穴。”又说:“姜公望(按即清初医家姜希辙)《铜人针灸》亦与滑伯仁同,无此二穴。”[74]59陈氏认为,羊矢与阴廉、足五里二穴相近。陈氏书中“阴足总图”即特别标示羊矢的位置,并在其一旁特别注明“接曲骨”[74]44。也就是上述吕广注解的足厥阴脉动之处。而陈廷铨将羊矢归入足厥阴脉中。他在论奇穴一节说:“按奇俞不立经穴名目,而另取一穴名,与十四经穴名不同”[74]20,在其所列全身大量各类奇穴不包括羊矢在内。
清代陈廷铨《罗遗编》羊矢图如果羊矢是医者熟悉的某部位,为何历来人体这个名称有一名多说?陈廷铨的羊矢新图像,根据其临床经验而得?为什么羊矢时隐时现?邓良月按语:“据高武(按明代医家)说,羊矢穴是当时针灸铜人穴,他主张以《十四经发挥》为准,故不录羊矢穴。后世的其他书中,如《疡医大全》等也不把羊矢作为穴位。”[75]对有些医家群体,羊矢不是穴位。羊矢做为一个反常(anomaly)孔穴的个案,表达身体史的某些重要问题还没有充分得到理解。
羊矢多作为其他邻近腧穴的一个参照位置。但如明代马莳注解《灵枢》,在足厥阴肝经各穴中,“寻羊矢于章门,期门可攻。”该书所附的“肝经图”,章门一穴位于股阴[76](疑有误)。肝经上行,以上二穴皆分布胁肋[77],并不在股阴。期门在肋弓边缘、约第九肋端,那么羊矢在哪里?羊矢分布于在肝经之分野。丁甘仁(-6)以为:“胁乃肝之分野。”[78]也就是肝经循行于胁肋之部。浙江四明医家高武说:“腋下为胁。”[79]羊矢疑即在胁之分野。
如何观看传统所留下形式不一的脉穴图像?隋唐时期人杨上善论人体“经筋”,其病变多为疼痛及运动障碍。人体肌肉曾绘有图像(imag)。杨氏说:“凡十二筋起处、结处及循结之处,皆撰为图画示人”[80]。这里的“结”,所指筋肉为何?杨上善又说:“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80]筋肉,是肌肉之一类。中医经筋图业已消逝,而在脉穴图留下肌肉及筋肉的古层。也就是相对可见的孔穴,中医肌肉在表现形式上是隐藏的(latitatioformarum),临床可触。明代医者徐凤所描述的肌肉触感:“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81]。而何梦瑶(-)以为:“肌肉,《经》曰:脾主肉。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82]肌肉病痛之处,即是某一类孔穴。“肌”或肌肉同时是日常一般用语。例如:屠笏岩(-)的神怪小说,男主角金柬之“少得热病,疾作则肌重灼欲死”[83],这是病热引起的肌肉症状,肌肉同时也是外症愈合的核心指标。李用粹(-)的病案,有受刀伤计三十七刀,“肌肉溃烂”“即有流脓宿血,内藏其穴,能使阳和生动,火气周流,自然脓收疮敛,长肉生肌”[84]。这里的“穴”,是身体可见的重要部位。西医解剖肌肉论述是唯一的?另一种病理的、体验的中医式肌肉观并不存在?
羊矢位于腋动脉、股动脉两处隐私。如针灸史家赵京生指出,人体多处动脉点与腧穴的关系。例如在寸口诊脉流行之前的各种遍身诊脉由“比较诊脉法”主导,有“以两手置于同一‘脉’上下两个部位,一手轻轻按压,另一手轻‘弹’,体会指下感觉;再以此法诊另一处脉,通过比较两得脉动来判断有无异常(病变)。”[85]而脉动点往往是腧穴集中所在。例如,浮白、三焦、期门、气海、丹田、开元、人迎、气口、太冲、太溪、冲阳、风府等12穴,皆是脉动之处。在思想家廖平(-)说体表的“动”可以观察:“喉颈谓人迎也。杨(上善)注:颈脉,足阳明人迎也。动,不以手按之,见其动也。补:因经脉不以动为诊,故杨氏为此说以消息之。”[86]对于人体细微的“动”(prvrs)的观看,是中医肌肉史的不被感受的真相。席文说:“为什么中国人的‘身体’与欧洲人的有如此大的差异?”[87]这里的“身体”,包括可以“见其动”的病理形体吗?在异常病变,医者以手而或目测肌肉之动:“不动者,以动为变。动如肌肉跳动、眼皮跳动。经云:乳下动应手为虚里,胃之大络。动皆属络,乃以动为占。”[86]虚里未必即是心跳动。中医人体肌肉脉动处应是(m?chtn)最早发现孔穴的部位。明代张世贤《图注脉决》有一张“诸穴法图”,简单以几条直线标示人体各处的动脉[88]。而这张人体图无法表达体表可触的脉动。17世纪沈镜《删注脉诀规图》的“十四穴动脉图”,大致与上述张氏图相同。在冲阳下并云:“人病危殆。寸关尺三部皆无,可去冲阳、太冲、太溪三脉诊之”[89]。上述腧穴即是动脉点。这张动脉图像甚至连圆圈、黑点都没标示出来,并不意味中医不懂孔穴及肌肉。临床医家看这些图像,“其形体仅能被人按观看它时所得到的经验来界定”。[90]中医图像特别是与动脉相关的孔穴图值得留意。张树剑指出腧穴经历固定化、标准化后,“虽然看似简单,但却与经典与临床实际疏离了。”[91]而独取寸口与脏腑理论进一步结合成为最主要的诊法。本文所注目的腋动脉、股动脉相关的动脉点即被人所遗忘。
中医史无论内史、外史的取向,靳士英提议都必须具有一种“临床史观”[92]的眼光。例如定穴的方法,揣按循摸的技巧,必须“揣摸肌肉的厚薄、孔隙的大小、指感的位置”等[93]。孔穴的指感,与对肌肉的体会密不可分。吴曾祺(-9)以为:“凡艺事之微,必有其窾要所在。能者因揭其旨以告人,而命之曰诀。”[94]医术之微,也有口诀。中医身体观并不存在“可以在低贱的身体上的试验”[95]的任何思想。对肌肉、孔穴的医学亦然。定穴之技,固病人在我个中。例如进针天突穴,针须采成弓形,同时病人摆为弓背等姿态。图像不会描绘“取穴姿势”,而不当取穴姿势也容易刺伤咽喉和相关动脉[96]。
人体的孔穴图像如何“被看”?法国艺术史家迪迪一于贝尔曼(GorgsDidi-Hubrman)指出“看”的多种方式。他说并不是人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眼见其实不足为凭。中医的脉穴图看不见“肌肉”(或筋肉)?迪迪一于贝尔曼说图像:“视觉上的不似造出了一个缺失”[97]。中国医学重视“神”的感受(Gfühl);其呈现的图像更倾向为“不似之似似之”[98]。动脉点及腧穴在图像呈现“不似之似”的待解风格。切穴例如也有“信左”的原则[99]。中医没有留下西医式的肌肉图,所以中医就不懂肌肉?中医肌肉图像“用缺席对抗相似”[97]。中医孔穴图像对现代读者隔有一层距离或间距。观看孔穴只是一个个相似的圆圈或黑点,感受不到它们各有大小差异,其所在相异位置的肌肉也有厚薄的差别,及腧穴能量的不同。我们不只看见脉与穴连成一线,也悖反地注意看似空虚的人体肌肉存在。如何建立中医不同类型的筋肉及相关肌肉的发展学(phylogny)?中医脉穴图像的“不似”,是否同时涉及另一种“有观”(cguimousrgard)的看见?[97]1绝迹易无行地难。也就是医病之间持续互动产生的一种观看感觉。
结语:羊矢身体史的启示
羊矢的身体史,在腧穴固定化历程以后,只成为人体股内附近的一个所谓经外奇穴[]。郝金凯收集的“奇穴”共五百八十八穴,与相关病证分类连系起来[]。不仅令人怀疑中医早期在经脉治疗前,其实有大量治疗点(如十三鬼穴)的发现与淘汱。中医较早以“奇穴”为专章,明代董宿的《奇效良方》所列主要各穴并没有羊矢一穴[]。而奇穴如论者以为“存在一穴多位或一位多穴的现象”;同时“它的作用特异性却很难从经络角度解释”[]。羊矢是否也存在同名而多穴(不是一穴一位)的现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经外穴也排除羊矢为奇穴,只在阴廉附带提及[]。而在人体臂内侧脉动及肌肉凹陷处的另一个“羊矢”的历史,逐渐消失和被淡忘。
针刺在人体某些孔穴点上,有时导致肌肉溃烂。如美国医生Bowrs(-)亲眼见证,中医师“使针穿透腹壁”[],深入肌肉腹膜而死。中医的肌肉史并不是西方学者所指称中医图像看不见肌肉,同时“中国医家也没有能够指称‘肌肉’的术语。”[]比傅穿穴,从流者忘返。因此,我们应思考如何重新观看、觉受中国医学肌肉及密布其上孔穴的身体。
(张世贤《图注脉决》)
参考文献:
[1]黄龙祥.黄龙祥看针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5.
[2]王启才.针灸解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6-7.
[3]秦伯未.谦斋四大经典简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47-49.
[4]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编.针灸学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黄民德.针灸腧穴之命名涵义及其代号[M].台北:中国文化学院针灸药物研究所,:72.
[6]陈修园.灵素节要浅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7]黄莲池.说文解字考正[M].北京:作家出版社,:.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台北:兰台,:.
[9]浦山きか.身體部位名稱と身體認識──說文解字、釋名と三禮及びその鄭注を對象として[J].收入後漢經學研究會論集3,:11-12.
[10]朱会平.说文解字注肉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11]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8.
[12]唐笠山.吴医汇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3]李学川.针灸逢源[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4]胡先容.医方守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5]BronislawMalinowski.文化论[M].费孝通,译.重庆:商务印书馆,:36.
[16]王雪苔.唐代甄权《明堂人形图》与官修《明堂针灸图》考[J].中华医史杂志,,33(4):-.
[17]何亚敏,李铁让.《西方子明堂灸经》灸法学术特点浅析[J].,41(5):.
[18]明堂灸经[M].台北:商务影印四库珍本第五集.卷八.5.
[19]凌廷堪.礼经释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王鸣盛.嘉定王鸣盛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
[21]吴达芸.仪礼特性少牢有司彻祭品研究[M].台北:中华书局,46.
[22]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M].台北:宏业书局,:.
[23]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
[24]黄侃.说文笺识[M].北京:中华书局,:26.
[25]黄龙祥.黄帝针灸甲乙经(新校本)[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26]李鼎.中医针灸基础论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1.
[27]黄侃.黄季刚先生论学名著[M].台北:九思出版社,:.
[28]祝春渠.人身谱[A].曹炳章编.中国医学大成续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9]陈国印.灵枢经新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30]郭世余.中国针灸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35.
[31]郭君双.吴昆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2]修养斋.修氏针灸全书[M].中和:时时出版社,:32.
[33]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台北县:旋风出版社,:61.
[34]钱坫.说文解字斠铨[M].台北县:文海出版社,:.
[35]李顺保.黄帝内经针灸学之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
[36]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9.
[37]埃尔温.薛定谔.罗来欧等译.生命是什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8]黄龙祥.黄帝明堂经辑校[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9]高文柱.外台秘要方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
[40]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
[41]沈子禄.经络全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31.
[42]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素问[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43]余世用.敬修堂医源经旨[M].北京:学苑出版社,:69.
[44]赵京生.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5]李梴.医学入门[M].台北:台联国风,:.
[46]凌门传授铜人指穴[M].台北:士林出版社影印,:80.
[47]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台北:文光图书,:85.
[48]高世栻.医学真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3.
[49]RobrtaBivins.针灸的形象化:亚洲医学技术的形象化及西方化.形象中医──中医历史图像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0]章太炎.小学答问.章氏丛书正编[M].上海:世界书局影印,.
[51]嵯峨野智夏.《難經》呂廣注の整理と檢討[M].內經No.,:35.
[52]凌耀星.难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
[53]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82.
[54]廖润鸿.勉学堂针灸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5]承淡安.针灸薪传集[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46.
[56]武晓冬.骨度法与人体测量方法[J].中国中医药基础医学杂志,,17(1):.
[57]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8]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59]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60]王玉川.运气探秘[M].北京:华夏出版社,:67.
[61]赵怀舟,王小芸.八十一难经吕杨注辑校与研究[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4:10.
[62]徐灵胎.徐灵胎医学四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78.
[63]马继兴.针灸铜人与铜人穴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64]黄竹斋.针灸经穴图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5]柳沙逸.经络腧穴原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66]马玄台.难经正义[M].东京:北里研究所医史学研究部,:20.
[67]高建忠.读内外伤辨惑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2-13.
[68]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2.
[69]沈澍农.医心方校释(上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2:.
[70]张缙.针灸大成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1]佚名.循经考穴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2]张介宾.类经图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3]贺普仁.御纂医宗金鉴编辑刺灸心法要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86.
[74]陈廷铨.罗遗[M].北京:学苑出版社,4:59.
[75]邓良月.中国经络文献通鉴[M].青岛:青岛出版社,:.
[76]马元台,张隐庵.马张合注素问灵枢(中册)[M].台北:广文书局影印,:32.
[77]王雪苔.中华针灸图鉴[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54-55.
[78]丁甘仁.孟河丁甘仁医案[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79]高武.针灸聚英[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59.
[80]李克光.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1]徐凤.铜人徐氏针灸合刻[M].北京:学苑出版社,:.
[82]何梦瑶.医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
[83]屠笏岩.六合内外琐言[M].台北:新文丰,:78.[84]李用粹.旧德堂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85]赵京生.经脉与脉诊的早期关系[M].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6(3):.
[86]廖平.廖平医书合编[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87]席文.科学史方法论讲演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2.
[88]张世贤.图注脉决辨真//曹炳章编.中国医学大成续集4[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4.
[89]沈镜.删注脉诀规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3.
[90]BatsLowry.视觉经验[M].杜若洲,译.台北:雄狮,:.
[91]张树剑.早期腧穴形态观念阐征[J].中国针灸,,31(12):.
[92]靳士英.邓铁涛学术思想研究(第2辑)[M].北京:华夏出版社,.90-93.
[93]田大哲.郑魁山针法传心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5.
[94]吴曾祺.涵芬楼文谈[M].台北:商务印书馆,:7.[95]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7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
[96]郑魁山.针灸问答[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6-17.
[97]乔治.迪迪一于贝尔曼.看见与被看[M].吴泓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98]过晓.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87-.
[99]承淡安.承淡安针灸选集[M].台南县:大行.20.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腧穴图谱[M].台北:文光,:.
[]郝金凯.针灸经外奇穴图谱[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董宿.奇效良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尚家驹,孟向文.试述经外奇穴历史沿革[J].山西中医,,29(3):28-3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穴部位文献与解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鲍尔斯.中国宫殿里的西方医学[M].蒋育红,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4:.
[]栗山茂久.身体的语言──从中西文化看身体之谜[M].陈信宏,译.台北:究竟,2:12.
合肥较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jc/1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寒郁短篇辑nbsp时光少女
- 下一篇文章: 支持国货百色桂七,再不买就涨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