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将军,湖南省洞口县走出来的骄子
蔡锷将军逝世一百周纪祭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洞口县人,蔡锷将军出生于湖南省洞口县水东镇的水东大坝上(地名),其少年时代在洞口县山门镇度过。蔡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
关于蔡锷将军的出生地,民间颇有争议,但据有关书籍和史料记载,其应该是出生于今湖南省洞口县水东镇。主要有以下三项文史资料佐证:
第一个证据,据民国18年(年)修纂的《邵阳蔡氏三修族谱松坡公家传》记载:“其先世业农,居地北担地。洪扬之变,流离转徙于邑东及武冈山门。光绪八年生君。”洪杨之争,说的是这么一段历史。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之间发生内讧,翼王石达开率军出走,从江西转战湖南,途中攻打宝庆府。蔡锷祖父正是因为宝庆战乱,就已迁居到武冈山门一带。迁居时间比蔡锷出生时间要早20多年。湘潭大学教授刘建成著有《蔡锷出生洞口考》一文,对此有详细论证。这是证明蔡锷出生地最早的记录,族谱于年而修,当时蔡锷已经成名并逝世了13年,族谱的记载应该是公允的。这个证明蔡锷出生于洞口,很有说明力。
第二个证据,那就是蔡锷的母亲王太夫人于年5月2日逝世后,王太夫人之侄张学乾题挽联云:“自坝上联姻,芳型亲炙,最难忘,落落熊丸,夜雨狐灯曾惠我。”武冈第六区(即山门区)区公所挽联中也云:“令嗣生长山门,自东渡以还,而粤而滇而蜀,烂然勋业,再造共和,论湖湘革命功,屈指吾乡人第一。”这两幅挽联,在刘策成于年9月编辑的《邵阳蔡母王太夫人荣哀录》中有记载。这样的证据,足以证明蔡锷是出生在今洞口县水东镇杨湾村大坝上。
第三个证据,则是来自《中国文物报》的一则报导。该报于年6月10日报导:年5月16日,洞口县水东乡杨湾村村民尹大金发现了一块“分路碑",经鉴定,该碑是清光绪九年二月(年农历二月)所立,碑身上刻有“蔡正陵男艮寅”。该碑刻立时间,只比蔡锷出生时间晚了二个多月,按照当地习俗,如果出生的小孩属将军命,爱吵爱闹,不好喂养,父母为请人在十字路口立块碑,并刻上孩子的生辰八字,一是为孩子辟邪消灾,保孩子一生健康;二是为路人指路,以积善德,得到神灵的保祐。这个习俗,到现在还流传。这块碑,也足以证明蔡锷出生于洞口县水东镇。
蔡锷将军离开洞口后,自求学始,就为理想辗转奔波、抗争一生,却从不争权夺利,从不为自己做一点积蓄之谋,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为共和而奋斗一生。虽34岁就撤手人寰,但其建立的时代功业,却彪炳史册。他多次与友人谈及功成身退的愿望,不过是再回到雪峰山下“过一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日子”。拳拳游子心,日日思故里。
蔡锷将军在世虽只有短短的34年,但34年里,蔡锷将军建功天下,功勋卓著。
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梁启超的器重,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后入上海南洋公学。
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蔡锷赴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年,蔡锷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为“砥砺锋锷,重新做起”,蔡锷将原名“艮寅”改为“锷”。同时,赴日本学习军事,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在学校里,蔡锷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蒋方震、张孝准两人一起,被称为当时“中国士官三杰”。
年初,蔡锷学成回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训练新军。
年,蔡锷出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年武昌起义爆发,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于10月30日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锷被推举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起义胜利后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时年29岁。蔡锷就职后,积极更新人事,革除弊政,使云南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后为矫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
年11月,蔡锷为进行反袁潜逃回昆明。年12月25日,云南通电宣布独立,唐继尧任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出师讨袁。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部在四川击败优势袁军。
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这时蔡锷因患喉结核,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去日本治病。
年11月8日上午,因医治无效,病医院,年仅34岁。
年4月,以上将军行国葬于岳麓山白鹤泉故负笈之地,与黄兴的墓地相邻。当一位再造共和的革命元勋去世的噩耗传开后,举国上下沉痛哀悼。孙中山先生于病中送去花圈,并亲写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问关马伏波”。
蔡锷被誉为“护国将军”,是一代伟人。他的爱国精神,他的革命精神,他的奋斗精神,他的时代精神,都是一笔富贵的财富,作为生他养他的洞口,理应大力弘扬蔡锷将军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是对蔡锷将军最好的纪念和思忆。
蔡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是洞口的骄傲,洞口要因蔡锷而自豪。但愿,洞口能快速行动起来,承担起挖掘和弘扬蔡锷精神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也希望所有关心卡介苗bcg治疗白癜风最好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jc/7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驻马店鹏龙得佳雾霾袭城,这才是出行的正确
- 下一篇文章: 知识干货2017中西医结合医师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