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肿痛真闹心竟跟脾胃有关系
没几天就要过年,可偏偏有很多人的嗓子开始不合时宜地闹意见了。而且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段时间闹嗓子的人特别多。
嗓子一犯病,就疼疼的、肿肿的、痒痒的、干干的,吃饭、喝水、说话都受影响,甚至突然失声。一旦咳嗽起来,更是难受到撕心裂肺,咽口吐沫就跟上刑一样,简直不能再闹心啊。
如果是体质比较好、耐受力强一点的人,可能多喝几杯水,注意一下饮食和作息,对付对付也就过去了;而那些身体比较敏感的人呢,可能就会因为这个问题吃不好,睡不香,心情也会很烦躁;如果体质再差一点,可能会在嗓子肿痛之后,跟着出现发烧流涕、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甚至是一些耳鼻、气管、肺部的炎症。
一说嗓子疼,我想十有七八的人会说这是因为「上火」,紧接着便会列举出一大堆清热泻火或是滋阴润燥的法子来,比如什么黄连上清片、蒲地蓝消炎片、蓝芩口服液、胖大海泡水、冰糖雪梨之类的。
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上面列举的这些东西,并不是时时都管用。有时非但不能奏效,反而让问题更加严重了。
当我开始深入学习中医之后,发现历代医家对嗓子疼这个问题有着非常完善的认识和论述,不仅有一套成熟的辨证体系,还留给我们后人非常多的好方法。
我想,古代医家之所以对它研究得这么透彻,是因为那个时候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稍有不慎,一个小小的嗓子疼就能变化成非常危急的情况,比如「咽喉肿塞,饮食不入,呼吸不能,死在旦夕矣」,看了就让人特别揪心。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这个「小问题」的呢?
中医对嗓子疼的透彻分析
关于这个问题,历代众多医家称之为「喉痹」,是指以咽喉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咳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足阳明之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是知喉咽者,脾胃之候也,脾胃有热风毒乘之,其气上冲,经络胥应,故喉咽为之肿痛。」
——《圣济总录》
”最近的这段时间,尤其是大寒前后,身处北方的朋友可能会感觉天气竟然反常地回暖了,一丝春天的气息早早到来。但同时,闹嗓子的人也是不计其数。
很多人在闹嗓子的同时,还会伴随目赤口干、烦躁不安、消化功能/食欲差、反酸打嗝、胸闷腹胀、小便黄、大便干、睡不踏实,甚至是身体总感觉发热或是忽冷忽热等等一系列闹心的问题。
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大寒前后,正是一年当中五运六气变更之时。大寒之后,岁更己亥,五运六气变为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全年土运不足。
天人相应,自然界中的这个变化会导致人肝胆的木气亢盛,而脾胃的土气虚弱。本来就是「土运不足」,还要被亢盛的木气再克伐一下,所以对于本身肝胆气旺、脾胃差劲的人来说简直不是好事。
大冬天的,又临近过年,很多人基本都是一种吃得好、动得少的状态。这么一来,无疑是对本就被自然影响的脾胃雪上加霜。脾胃运化无力,升降不畅,就会使大量的垃圾废物留存。时间一久,郁而化火,上犯咽喉,导致了很多人在近期出现嗓子的问题。
这个隐忧不仅是针对于成人,所有小孩子更需家长特别留心。在门诊里,很大一部分的小孩子都常常主诉嗓子肿痛,甚至发现扁桃体/腺样体化脓的情况。
我开始还不太理解,细细问下来就知道,这些孩子因为平时饮食过于丰富、精美、高营养,补完肉蛋奶,又来汉堡炸鸡羊肉串,还得用薯片巧克力奶油蛋糕解解馋。更有「爱子心切」的,看自家孩子瘦瘦小小,个头比不上隔壁老王家的娃,天天给孩子塞海参、阿胶、龙眼、鸡汤之类的大补之品,不管孩子能不能消化。
小朋友脾胃尚属稚嫩,心智未熟,不知节制,这么多所谓的「好」东西进入身体,脾胃难以有效运化,便会导致食积不化,生痰生热,一个个的舌苔比棉被还厚,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回过头来,对于现在中焦能量本身就不足,或有郁滞,但老是嚷嚷上火的成年人来说,在这般不利的自然环境之下,是不是也该有这么一点反思呢?
贴心小提示:
此时节应少吃或不吃鸡肉,特别是经过煎、烤、炸或佐以大量香辛料的鸡肉
减少生冷瓜果、肥甘厚腻的摄入,特别是本身脾胃虚弱、痰湿内聚、运化不力的人,以免给脾胃增加负担
肝胆气旺、脾胃虚弱的人,可在日常闲暇时进行拍肘窝、敲胆经、揉腹等功课。也可操练八段锦中「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招式(友情链接→八段锦完美教学)
保持适当运动,保证肝胆和脾胃气机的顺畅运行。若平时有急躁易怒、忧郁多虑、胸胁胀痛、目赤红肿、咽部异物感、面部色斑等问题,可用玫瑰花泡水代茶饮(友情链接→双花八宝玫瑰开郁茶丨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心情美美哒~)
说了这么多关于「上火」的事情,有人会说,自己明明是着了凉,为何也会出现咽喉肿痛的问题呢?
“少阴伤寒,不传太阳,寒邪抑郁,内格阳气为热,上行于咽门经会之处,寒热相搏,而成咽痹。
——《明医指掌》
”说白了,就是自身抵抗力太差劲,阳气不足,受了外寒之后都憋在身体里发散不出去,郁而化热,再往上一流窜,于是咽喉就可能遭殃。
同时特别提醒,经常上火闹嗓子,但同时体虚畏寒、拉肚子、手脚冰凉的人,还要特别留心自己是不是上热下寒的体质。
“《明医指掌》曰:亦有伏气病,名肾伤寒,谓非时暴寒,伏毒于少阴,始衰不病,旬日乃发,脉微弱,法当咽痛,次必下痢。
——《明医指掌》
”一个「非时暴寒」,说得真好。不说乍暖还寒之时,就连寒风刺骨的三九天,衣着单薄又露膝、露脚踝甚至露腰、露脐的人何其多。何况空调风扇遍布的炎夏,又有多少人在无数个不经意之间给寒邪创造了趁虚而入之机。
少阴肾经受寒,命门之火难盛,随后产生的问题,又何止一个反复又奇怪的咽喉肿痛。
中医如何缓解/治疗嗓子肿痛
中医对于一个小小的咽喉肿痛,关于成因的分析有那么多,快速又有效的应对方法当然也可以装一车。现在我列举一些简便易行的好方法供大家参阅:
廉泉穴揪痧
此穴别名「本池穴」。本,根本也;池,储液之器也。本池的意思就是指这个穴位是任脉水液的收聚之地。
廉泉:颈前区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中
我个人的体会是,刺激这个穴位,能明显感觉到唾液分泌增加,在喉咙肿痛,声音嘶哑甚至失声的时候,廉泉穴揪痧能救急。
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水后,用两个手指的第二指节,以适当力度去夹扯起一部分皮肤向前揪,然后急速放开还原,重复数次可出痧。
提耳垂缓解疼痛
用双手提起两耳的耳垂,然后放下,有节奏地连续提放次,之后喝少许的温开水,缓缓咽下。每天三次,可以使喉咙的疼痛减轻。
点按少商、商阳
这个方法,对于肺和大肠有热导致的咽喉肿痛非常有效。
少商: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商阳: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用发卡、牙签尾或者指甲尖等有节奏地先后刺激这两个穴位,每个穴位60次左右,每天2~3次。
清咽利喉小茶饮
首先需要跟大家提个醒,下面所有的方子,都应该基于对自己的病症和体质了解到位的前提下,如果拿不准的话,建议大家问问身边靠谱的大夫,或者直接去就医,以免耽误病情,造成更大的麻烦。
滋阴增液饮
玄参6克,陈皮6克,生地3克,麦冬3克,生甘草3克,木蝴蝶3克,冰糖适量。
沸水冲泡代茶饮。
这个方子适合咽喉红肿疼痛、干燥,兼有口干烦热、舌红少津、心烦失眠等阴虚症状明显的人。由于体内阴液不足,无法有效地滋润身体,导致喉咙就像干涸的河道一样。使用这个小方子,就好比在给身体补充津液的同时,顺便赶走体内的风热。
若是常年被慢性咽炎困扰的话,可以将茶饮方换成桔梗6克,木蝴蝶6克,生地4克,陈皮4克,生甘草3克,西青果5粒,薄荷3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以上两方,脾胃虚寒泄泻,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
散寒利咽饮
橄榄5枚(连核捣烂),连须葱白一条
沸水冲泡,或将上述两药加适量水大火烧开继续沸腾10分钟后,即可饮用。
这个方子是流行于民间治疗微感风寒而兼咽喉干燥疼痛的食疗便方,它具有疏解风寒、利咽润喉的功效。
橄榄,性味甘涩酸平,入肺、胃二经,有清热润喉、生津止渴作用。《本草纲目》说它「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痛」。
葱白,《本草述钩元》说它能「发散通阳,达表和里,治……喉痹不通」。
体表虛弱易汗者不宜使用,若已通过其他途径发汗,本方亦不适宜。
祛火清喉饮
金银花9克,炒栀子3克,玉竹6克,淡竹叶6克,胖大海一枚,冰糖适量
沸水冲泡代茶饮。
如果你经常加班熬夜,情绪容易波动,抽烟酗酒,或者经常吃羊肉、鸡肉、烧烤、辛辣、烹炸等食物,便会在不经意之间引火热之邪进入体内。不仅经常闹嗓子,可能还会出现眼睛红肿、长包长痘、口腔溃疡、尿黄便秘等等问题,整个人的状态,就像你可能爱吃的四川火锅一样,红扑扑又火辣辣。
这个「金花玉栀茶」的方子,来自于活法儿特聘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启明教授。我个人的感觉,这个方子对于内有郁热、容易被各种上火问题困扰的人来说,是非常适用的。
王大头赞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jc/9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耳朵的这些不适症状你遇到过么
- 下一篇文章: 3岁儿子被查出是女儿身父母崩溃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