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书籍中就有过记载,它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与我国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如针灸、按摩、气功等的应用分不开,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充实和发展的。它不仅是针灸学、推拿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经,有路径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络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它将人体各部分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后世医家也有“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的体会。所以说经络无论是对人体生理的研究、病理的探索、诊断的鉴别、愈后的分析、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的确定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是由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孙络以及其联属部分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所组成。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因此也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加强经脉之间联系,调节正经经气,两者在经络系统中占主要地位,现着重对二者加以论述。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它是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的总称。其命名、走向、交接、分布有一定规律,现分别论述。
(一)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阴阳之盛衰,所属之脏腑以及行于四肢之手足部位三个方面而定的。阴阳,以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的关系(即里表相合)。阴阳经气的盛衰情况分别是阴气最盛是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各经脉经气之盛衰,所属之脏腑及循行之部位分别与其名称对应。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足三阴三阳经的走向交接规律是: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这样十二经脉的循行,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流注路径。
(三)分布特点与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内系六脏六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十二经脉络属于相对应的脏腑,从而构成了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十二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相表里之经脉,均循行于四肢内外侧面两个相对应的位置上(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在下肢内踝上八寸处以下除外),其分布于头部、躯干及四肢的概况大略如下:
头部:阳明经行于头面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两侧。阴经不上头面部。
四肢:不论上下肢,太阴、厥阴、少阴经均由前往后依次分布于内侧面(内踝上八寸以下除外,厥阴在前,太阴在后);阳明、少阳、太阳经分别与前经相表里,以前经之顺序分布于外侧(内外侧位以拇指向前,小指向后而位定)。
躯干: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经由内向外分布于躯干之前,足太阳经分布于后背腰部,足少阳、足厥阴分布于躯干之侧面。
(四)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交通要道,其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如环无端”的。经气的流往次序依次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又流入肺中,周而复始,首尾相贯。其流注次序及交接部位如下:
→手太阴肺经、(手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孔旁)→足阳明胃经、(足大指端)→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手无命指)→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足少阳胆经流入肺中、(足大趾)→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在以上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就非常容易。现将十二经脉之循行部位及主治病症简介如下。
1.手太阴肺经
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胃的上口,通过横隔,属于肺,再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之脉),横行出来,向下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向下到肘窝中,沿着前臂掌面绕侧,进入寸口,经过鱼际部,沿着它的边缘,出拇指的桡侧端。腕部列缺处的支脉:一直走向食指掌面桡侧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联接。
以胸、肺、喉部病为主。如喉痛、胸痛、咳嗽、气喘、咳血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背面桡侧末端,沿着食指背面桡侧,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向上进入拇长肌腱及拇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沿着上肢背面桡侧,上行肩端,出于肩峰前缘,向上会于大椎穴,再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锁骨上窝部的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出口唇两旁,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联接。
以头面、五官病症为主。如头痛、鼻衄、齿痛、喉痛、口眼歪斜、牙关不利和发热等,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3.足阳明胃经
起于耳翼两侧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足少阳经的上关,沿着发际,到达前额。面部的支脉:从大迎之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锁骨上窝,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锁骨上窝部直行的经脉:向下经过乳头,从乳房的内缘向下狭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处。胃下口的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与前支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至抵伏兔部,下至膝盖,再下沿着胫骨前嵴外缘,下经足背,进入第二指外侧端。胫部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足中指外侧。足背部的支脉:从足背上分出,进入足大指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联结。
以治胃、肠疾患为主,如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食欲不振等,以及头、面、眼、鼻、口、齿和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4.足太阴脾经
起于拇指末端,沿着大指内侧赤白肉际,经过第一指跖关节突起(核骨)的后面,上行内踝前线,再上小腿的内侧,沿着胫骨的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上经膝关节及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食道两旁,联系舌根,分散于舌下。胃部的支脉:又从胃分别出来,上经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联接。
以胃、肠及生殖、泌尿系统病证为主。如呕吐、腹胀、胃脘痛、泄泻、月经不调、崩漏、下血,遗尿、尿闭、水肿等和失眠、多梦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指心与其它脏腑相联系的脉),经过横膈,联络小肠。“心系”向上的脉:挟着食道上行,联系“目系”(指眼球与脑相联系的脉)。“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内面,沿着前臂内侧的内侧缘,到掌后豆骨部,进人掌内尺侧,沿着小指桡侧至末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联接。
以心、胸、神志病为主。如心悸、怔忡、胸痛、失眠、健忘、癫痫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尺侧端,沿着手背尺侧上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前臂背面尺骨的尺侧,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髁之间,沿上臂背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着食道,向下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锁骨上窝部的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到目外眦,转入耳中。颊部的支脉:上行眼眶下,通达鼻旁,到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联接。
以头项、五官疾患为主。如头项强痛、耳聋、目翳、颊肿、咽喉肿痛等,以及热痛,神志疾患和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巅顶的支脉:从头顶到颞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进入内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的支脉:向下挟着脊柱,通过臀部,进入埚窝中。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侧缘下,经过臀部下行,沿着大腿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埚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腿肚,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联连。
以头项、目、鼻疾患和腰背、神志疾患为主。如头痛、项强、目眩、鼻塞、腰背痛、癫狂、痫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位于背部第一侧线上的一些“背俞”穴,主治有关脏腑所联属的组织器官病变。
8.足少阴肾经
起手足小趾下,斜向足心,出于舟骨粗隆下,沿着内踝后,进入足跟,再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埚窝的内缘,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还出前面,沿着耻骨上缘上行,到达锁骨下缘。从肾直行的经脉: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肺部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联结。
以生殖、泌尿系统疾病为主。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泄泻等,以及咽喉、胸、肺疾患和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9.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胸部的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肋部,当腋缝下三寸处,上行抵腋窝,沿着上臂内侧正中。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掌中的支脉:从劳官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联接。
治疗心、胃、胸部和神志疾患为主。如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胸痛、癫狂、昏迷等,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背侧的桡骨与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着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胸中,布散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胸中的支脉:从胸向上,出于锁骨上窝,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方,再屈而下行,经头部至面颊,到达眼眶之下。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过上关穴的前面,与前支脉交叉在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联接。
治疗侧头部、耳、目、咽喉、胁肋部疾患为主。如偏头痛、耳聋、耳鸣、目痛、咽喉痛、胁肋痛等,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头部,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面前,到肩上又交出于手少阳经后面,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耳后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来经过耳前,到外眦的后方。外眦部的支脉:从外毗分出,下走大迎,与手少阳经会合,到达眼眶下,下经颊车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锁骨上窝,然后向下进人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属于胆,沿着胁肋里面,出于少腹的腹股沟部,环绕外阴部,横入髋关节处。锁骨上窝部直行的经脉:下走腋窝前面,沿着侧胸部,经过胁肋部,与前支脉会合于髋关节处,再向下沿着大腿和膝关节的外侧,向下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端,再出于外踝前面,沿足背上,进入第四趾外侧端。足背上的支脉:从足临泣穴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到趾甲上的丛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联接。
治疗头颞、耳、目、胁肋部疾患为主。如偏头痛、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痛和热病、黄疸等,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拇趾趾甲后的丛毛边际,向上沿着足背高起的上缘,经内踝前一寸处,上行到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向上经膝弯内缘,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联络胆,再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联结于“目系”(眼与脑相通的脉),再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口唇之内。肝部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联络于手太阴肺经。
治以生殖、泌尿系统疾患为主。如崩漏、阴挺、月经不调、遗精、疝气、遗尿、小便不利,以及经脉循环部位病变。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乔脉、阳乔脉的总称。由于其异于十二经脉,因而称奇经。它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而是交叉贯串于十二经脉之间,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凡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不足时,也可以由奇经八脉给予补充。另外,奇经与肝、肾等脏腑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联系较为密切,这一点,对奇经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意义。现将奇经八脉的循环部位及主治病症分述如下:
1.督脉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经项部,进入脑内,属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内唇系带处,并由支脉络肾贯心。
脊柱强直、脊背疼痛,角弓反张、神经失常、小儿惊厥等。
2.任脉
任,即担任,妊养。任脉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有“阴脉之海”的称号。任脉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在女子,又有妊养胎儿的作用。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通过胸部、颈部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上至龈交,分行至两目下。
疝气、带下、少腹肿块、月经不调、流产、不孕等。
3.冲脉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为诸经气血的冲要,故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
起于胞中,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一支下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下于到大趾间。
月经不调、闭经、崩漏、乳少、吐血及气逆上冲等。
4.带脉
带脉如束带,围腰一周,能约束诸脉,所以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带脉不能约束妇人,则常患带下病。
起于季胁,斜向下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骼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带下、子宫下垂、腹部胀痛、腰软无力、身体倦困等。
5.阴跷脉、阳跷脉
阳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二者共同调节肢体的运动和眼睑的开合,濡养眼目。
脉左右成对,均起于足跟。
阴跷脉经内踝,沿下肢内侧后方上行,经前阴,上沿腹胸进入缺盆,出喉结旁,上行至目内眦,与阳乔脉会合。阳跷脉经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阴乔脉会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阴跷为病,肢体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肌肉拘急,喉痛、嗜睡。阳跷为病,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肌肉拘急,目赤痛、眉棱骨痛,手足麻痹等。故针刺、按摩阴跷脉的有关穴位可治足内翻、喉痛、嗜睡、癃闭。针刺、按摩阳乔脉的有关穴位可治足外翻、不眠、目内眦痛等病症。
6.阴维脉、阳维脉
阴维脉与六阴经联系,会合于任脉。阳维脉与六阳经相联系,会合于督脉。分别调节六阴经与六阳经的经气,以维持阴阳经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会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颊部到前额,再由前额到头顶折向项后,与督脉会合。
阴维脉发生病变时,常患胸痛、心痛、胃痛等病。阳维脉发生病变时,常患寒热反复发作等证。故针刺、按摩阴维脉的有关穴位可治心痛、胃痛等。针刺、按摩阳维脉的有关穴位可治寒热反复发作、腰痛等。
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必须认真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根据其在经络系统中的地位,简介如下: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和任督二经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统称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出之络,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各组表里经脉,加强十二经脉的循环传注,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任脉的别络散布于腹部,以沟通腹部经气;督脉的别络散布于头部,别走足太阳膀胱经,以沟通背部的经气;脾之大络散布胸胁,沟通胸胁部经气。
十二经别:是以十二正经肘腕以上别出(离开十二正经)的纵行经脉,循行至躯干部深入内脏,最后于头顶部相合,而后抵头面。其主要作用是加强内外的联系,濡养脏腑,同时补充了阴经经之气在头面部之不足。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它们联属于十二经脉,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其主要作用是联结筋肉、骨胳,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它与络脉、经脉、脏腑密切相关。因而,病邪也可在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由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反之,当机体有病变时,也可通过经脉、络脉反映于皮部,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在皮部一定部位施行敷贴、温灸、热熨等疗法,以治内脏病变,也是皮部理论在治疗上的运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及临床应用
一、生理功能
1.沟通内外,联系肢体
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它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经络可以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从而加强皮肤的卫外作用,使六淫之邪不易侵袭。此外,经络还有感应传导作用,针刺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表现。还具有调节机能平衡的作用,多数穴位对人体机能都具有双重性的调节作用,可使亢进的机能抑制,使低下的机能兴奋。
二、病理反应
1.反应病候
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内脏病就可以在其相应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体征,有时还可以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因此说经络与内脏病理变化息息相关,经络与病候—一对应。
2.传注病邪
在正气虚弱的情况下,经络可以传注病邪入内脏,内脏病时,也可以累及经络,并借经络传至它脏。
三、临床应用
1.诊断方面
利用经络在体表不同部位的循行,结合疾病所表现出的不同体征和症状,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以循经按压,探索其阳性体征和反应。如压痛,皮下结节,或皮下组织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的变异等,供以分析推断病变的性质归类。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经络电测定法,穴位按压诊断法等,均是根据经络学说建立的,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治疗方面
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尤其是对针灸、按摩,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灸、按摩,主要是根据某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远端的部位上取穴,或沿经按摩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此外,目前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羊肠线埋藏等,也都是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不仅为临床治疗扩大了手段,而且也为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白癜风早期症状海口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wh/6145.html
- 上一篇文章: 橙子酵素功效介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