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氯胺酮,效果怎么样
氯胺酮通常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其他途径如经口、经鼻、直肠给药亦被认为是经济、无痛的给药方式。
在年2月期BrJAnaesth杂志上,来自荷兰莱顿大学医学院的医师K.Jonkman等,探索了新型给药方法——吸入氯胺酮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吸入给药途径的优势包括,能够迅速吸收进入体循环、在院外无静脉通道的情况下可以实施。那么,这项研究到底是怎么进行的?效果又如何呢?
研究背景及方法
志愿者吸入3种剂量无防腐剂的S-氯胺酮(剂量为0.35、0.5及0.7mg·kg-1,吸入时程20-40min)。氯胺酮通过一种喷雾装置(AerogenUltra;MedicareUitgeestBV,Uitgeest,TheNetherlands))吸入,该装置利用高频振荡钯网将液态氯胺酮雾化,并按照预设剂量将药物输送到自主呼吸的志愿者体内。
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为操作的安全性。此外,研究者测量了S-氯胺酮和S-去甲氯胺酮的迷幻作用以及动脉血浆药物浓度。研究者招募了12名志愿者参与此次试验。一位受试者因为持续性恶心呕吐未完成该研究。另一位受试者因技术层面的原因导致数据丢失。因此,该研究的数据道来自于剩余的10名受试者。
研究结果
所有受试者均能从容接受雾化器。受试者无一丧失行为能力或镇静至不能使用雾化器的程度。吸入剂味略苦。吸入氯胺酮后,未发生口咽刺激、唾液分泌过多、喘鸣、喉痉挛、咳嗽、口干、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误吸、心律失常或氧饱和度下降。
不良事件与氯胺酮本身有关,而与给药方式无关,包括轻度高血压(n=10)、恶心(n=3)、呕吐(n=2)、药物欣快感(n=10)以及迷幻副作用(n=10)。
充分雾化吸入S-氯胺酮的时程比预期长。吸入0.35、0.5及0.7mg·kg-1S-氯胺酮所需的平均时间分别是22(19–40)、33(24–51)和41(30–54)min。研究者认为是氯胺酮的高黏度导致了这一结果(氯胺酮溶液的黏度是水的3至4倍)。
S-氯胺酮和S-去甲氯胺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见于表1。从最低吸入剂量到最高吸入剂量,S-氯胺酮的最大浓度(Cmax)值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了77%。S-去甲氯胺酮的Cmax值约为S-氯胺酮的一半。
研究结论
在这项小型探索性观察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吸入无防腐剂的S-氯胺酮可使血浆S-氯胺酮浓度迅速达到具有强效活性水平(ng·ml-1)。即发不良事件与吸入药物有关,一例出现严重恶心呕吐(占10%)。
在其余的受试者中,S-氯胺酮相关的不良事件比较轻微,且与吸入装置的使用无关。短程吸入氯胺酮可作为静脉注射氯胺酮的替代选择,且不需要静脉注射通道。
“麻海新知”的点评氯胺酮是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临床使用的氯胺酮针剂是两种旋光异构体——左氯胺酮[R(-)-ketamine]和右氯胺酮[S(+)-ketamine]等量混合而成的消旋混合物。研究表明右氯胺酮的药效是消旋混合物的2倍、左氯胺酮的4倍,且副作用较少。右氯胺酮制品在欧洲已上市,但在国内还鲜为人知。
氯胺酮属于静脉全身麻醉药,具有诱导迅速、作用时间较短、苏醒较快、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影响较轻等特点,常用于儿科、产科、围手术期及特殊疾病患者的麻醉。
氯胺酮在临床上用作手术麻醉剂或麻醉诱导剂,具有一定的精神依赖性潜力。可选择性抑制丘脑内侧核,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兴奋边缘系统。氯胺酮可以产生一种分离麻醉状态,其特征是僵直状、浅镇静、遗忘与显著镇痛,并能进入梦境、出现幻觉。
氯胺酮是一种老药,但其在临床麻醉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来,氯胺酮在急性和慢性疼痛、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中的进展,使其得到了新一轮的广泛白癜风的危害是什么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yf/7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儿超声雾化吸入须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