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量增多、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是下呼吸道感染、慢性气道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也可见于围手术期、神经肌肉疾病等患者。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重视痰液管理有利于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改善预后。痰液管理的主要措施为物理排痰和药物祛痰,其中雾化祛痰治疗可使药物直达气道、起效迅速、局部药物浓度高而全身不良反应小。

什么是痰液?

当气管、支气管黏液的分泌量或成分改变、纤毛清除功能下降、咳嗽能力不足时,可造成黏液无法有效排出,潴留于气道,与鼻咽、口咽分泌物、细胞碎片和微生物共同形成痰液。

常见的祛痰方式

危险因素干预:戒烟、减少颗粒物暴露、防治呼吸道感染。

物理祛痰: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胸背部叩击、体位排痰以及呼气末正压和胸壁高频振荡。湿化疗法也是物理祛痰方式的一种,通过湿化气道可降低分泌物黏稠度以促进排出。改善支气管内容物的流变性,从而促进黏液廓清。

药物祛痰:给药途径有雾化吸入、口服及静脉滴注。药物雾化吸入除在局部发挥祛痰作用外,同时可湿化气道。

雾化吸入装置分类

射流雾化器:结构简单,经久耐用,临床应用较广泛;缺点是有噪音,需有压缩气体或电源(多为交流电源)驱动。

超声雾化器:释雾量相对较大,安静无噪音;缺点是雾量大时有可能导致吸入过量水分,需使用电源,此外由于超声的剧烈振荡可使容器内的液体升温,会影响某些蛋白质类或肽类药物的稳定性。

振动筛孔雾化器:安静无噪音,小巧轻便,可用电池驱动,减少了使用超声雾化器时超声振动液体产热对药物的影响

祛痰药物分类

祛痰剂:促进痰液从呼吸道排出的药物,如高渗生理盐水创甘油醚

黏液溶解剂:即通过裂解黏蛋白复合物间二硫键等方式促进痰液溶解和排出,如N-乙酰半胱氨酸和厄多司坦

黏液调节剂:即通过促进浆液分泌、减少黏蛋白生成等方式调节黏液分泌,主要有氨溴索、溴己新、羧甲司坦、糖皮质激素和抗胆碱能药物

黏液动力药:即通过促进气道黏膜纤毛运动、改善黏液清除动力学帮助排痰,包括桃金娘油、桉柠蒎、β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

雾化吸入药物配伍

祛痰药物与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的联合使用对于改善患者呼吸道症状、促进呼吸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有临床研究确证特定雾化祛痰药物的配伍相容性:乙酰半胱氨酸、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特布他林/沙丁胺醇。

注意事项

保持痰液引流通畅:雾化祛痰药物使用时可降低分泌物黏稠度、引起分泌物量增加,应注意引导患者通过正确咳痰方式将其排出。

警惕支气管痉挛:当雾化产生的气溶胶温度过低、浓度过高、单位时间释雾量过大时,有可能诱发患者出现支气管痉挛。

警惕可能的不良反应:吸入引起的咳嗽和轻度鼻咽、胃肠道刺激,通常可以耐受。由于吸气过深易导致咳嗽,鼻咽和胃肠道的刺激性,可能导致口腔炎、恶心、呕吐情况出现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后应后嗽口和洗脸,避免残留药物通过皮肤吸入。

雾化吸入装置的消毒与保存:雾化吸入装置使用后,面罩或咬嘴内壁可附着细菌。为避免交叉感染,可选择一次性使用管路、面罩或口含器,如需重复使用,应做到专人专用。每次使用后对储药池、管路、面罩彻底清洗消毒,晾干后封闭存放。

雾化祛痰是这些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循证证据显示,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可帮助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以及降低疾病远期风险,在大部分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为了确保雾化祛痰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应掌握雾化祛痰药物的适用人群、雾化吸入方法和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摘自: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雾化祛痰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44(4):-.DOI:10./cma.j.c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yy/1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