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收藏ldquo吸痰rdquo
医院订阅哦*
前情
提要
护士小王前天夜班时,8床脑瘫患儿雾化吸入后突发呛咳,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她迅速备齐用物进行吸痰,刚把吸痰管插进口腔,一口痰涌了上来,患儿顿时两眼上翻,上气不接下气。患儿妈妈见状抡起巴掌朝她打了过来,挨了这一下后她眼冒金星,面部火辣辣地疼。然而,她缓过神后仍坚持给孩子清理了痰液,使患儿转危为安。
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吸痰时,诱发支气管痉挛,或吸痰管过粗,导致进入气道内氧气不足,加重了缺氧,使呼吸困难程度加重。说实话,小王这一巴掌挨得有点冤枉。紧急情况下,她确实没有时间对家人进行相关的知识宣教。这也提醒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提前给患者进行宣教的意义。那么什么是吸痰?如何操作?会有哪些并发症,该怎么处理?下面逐一进行解答。
吸痰法:指经口腔,鼻腔,人工气道(气管切开术)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吸痰的目的
1.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痰液及痰痂等异物阻塞气道。
2.防止气道内分泌物蓄积于肺内,发生肺不张和肺部感染。
3.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及量,有助于判断肺部感染的程度。
4.留取痰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指导临床选用抗生素。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痰都是可以吸的,吸痰也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昏迷病人。
2.痰液特别多有窒息可能。
3.需气管内给药,注入造影剂或稀释痰液的病人。
禁忌症:
颅底骨折病人禁用鼻腔吸痰,易引起颅内感染。肺水肿病人应少吸痰或不吸痰。进行肺复张时,也应尽量避免吸痰。
吸痰管的插入途径有以下三种
1、经口吸痰:由口腔前庭→颊部→咽部→气管内。
2、经鼻吸痰:鼻腔前庭→下鼻道→鼻后孔→咽部→气管。
3、经气管切开:由套管内插入,先吸气管内痰液,再吸口鼻部。
吸痰的评估与观察要点
吸痰时要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选择吸痰管的种类、方法、型号,成人选择12~16号吸痰管,儿童以8~12号为宜。
进行吸痰前应评估:
1.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吸氧流量、患者的配合度。2.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量、粘稠度、部位。3.对清醒患者做好解释,取得配合,紧急情况下也需对患者进行简要的告知,做到知情同意。
吸痰时的观察要点:
为患者吸痰前后应观察呼吸情况,有无缺氧现象,吸出痰液的颜色、性质、量及粘稠度,并观察气道和口腔粘膜有无损伤。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或口咽气道助其张口。
注意事项
1吸痰前,应检查吸痰装置是否完好,连接是否正确。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吸一次更换一根吸痰管,用物每24小时更换一次。
3吸痰时动作应轻柔,防止呼吸道粘膜损伤。
4痰液粘稠时,可配合背部扣击,雾化吸入。
5储液瓶内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不得超过容量的三分之二。
6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秒,持续吸引总时间小于3分钟,以免造成缺氧。
7吸痰过程中,患者出现剧烈咳嗽时,应暂停。呼吸机患者吸痰时,动作轻柔,准确,快速,每次时间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超过三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插管时遇到阻力应分析原因,不可盲目进行。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超过内径的二分之一,负压不可过大,插入吸痰管时不可给予负压,严格无菌操作。冲洗水瓶应注明气管插管,口鼻腔用,吸痰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观察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如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给予相应的处理。
吸痰后用物的处理:
根据年8月实施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吸引器、引流瓶通过管道间接与人体浅表体腔黏膜接触,属于中度危险性物品,消毒方法应采用高或中水平消毒。吸引瓶等用物一用一消毒,连续使用应每24小时更换一次。吸痰管等一次性用物按医疗垃圾分类处理。
吸痰的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一、低氧血症
临床表现:
患儿可出现面色发绀,呼吸困难,严重者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或烦躁不安,甚至意识丧失,动脉血氧饱和下降,动脉氧分压下降。
发生原因:
1.吸痰管过粗,吸痰时间过长,吸痰管插入过深,影响患儿呼吸或吸入气体中氧气不足,造成缺氧。
2.因吸痰中断机械通气或吸氧患儿停氧时间过长导致机体缺氧。
3.吸痰过程中的负压将肺内氧气吸出,从吸痰管周围进入的气体氧气浓度较低,致使患者缺氧。
预防措施:
1.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型号,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二分之一。
2.每次吸引时间小于15秒,两次吸引间隔时间因大于一分钟,连续吸引总时间不超过三分钟,让患儿有足够的时间通气和氧合。
3.插入深度适宜,人工气道吸痰时遇到阻力或咳嗽时,往外提出1厘米,避免深入支气管处,造成呼吸道阻塞。
4.机械通气或正在吸氧的患儿吸痰,最好用一次性密闭式吸痰管,如无,不宜脱离呼吸机或拔出供氧管时间过长,吸痰前后可给予纯氧5分钟,以提高血氧浓度。
5.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
6.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二、呼吸道粘膜损伤:
临床表现:
粘膜破溃、充血肿胀、渗血,甚至出血,可见血性痰。
原因:
1.动作粗暴,负压过大,反复插管,吸引时间过长。
2.插入吸痰管时使用负压。
预防措施:
1.选择型号合适,质地柔软,前端多个侧孔的吸痰管。
2.动作轻柔,吸痰前应润滑吸痰管,插管时不可使用负压,采用左右旋转手法,自深部向上提拉,不可反复上下提插。
3.根据患儿情况及痰液粘稠度调节负压,新生儿13.3~16.7,早产儿小于13.3kpa.每次时间小于15秒,不可长时间及反复插管。
4.发生损伤后,口腔粘膜可外涂抗生素,气管损伤,可选对症药物雾化吸入。
三、感染
临床表现:
口鼻咽部粘膜表现为,红肿热痛,可有炎性分泌物。气管或肺部表现为呼吸快,痰多,发热,肺部湿啰音,肺部x线点片状阴影,痰培养阳性。
原因:
1.无菌物品不合格,未及时更换,消毒不严或污染。
2.操作者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口,鼻,气管切开吸痰时未按顺序,因先气管切开处,后口鼻。
4.吸痰管反复使用。
5.各种原因造成的呼吸道粘膜损伤,破坏了粘膜的屏障作用。
预防措施:
1.吸痰前检查用物,达无菌要求。
2.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3.操作者严格无菌操作。
4.掌握吸痰顺序,先气管再口鼻。
5.吸痰管一用一换。
6.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内细菌带入气道,诱发感染。
7.避免呼吸道粘膜损伤,减少感染几率。
8.有感染,抗感染治疗,全身感染,根据药敏实验选敏感抗生素。
四、肺不张
临床表现:
肺不张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急性大面积的肺不张,可出现咳嗽、喘鸣、咳血、脓痰、畏寒和发热,或因缺氧出现口唇、甲床紫绀。
发生原因:
1.吸痰管外径过大,吸引时氧气吸出的同时,进入肺内的空气过少。
2.吸痰时间过长,压力过高。
3.结痂形成阻塞吸痰管,造成无效吸痰。
预防及处理
1.根据患者的年龄、痰液的性质选择型号合适的吸痰管。
2.采用间歇吸引的办法:将拇指交替按压和放松吸引导管的控制口,可以减少对气道的刺激。
3.每次操作最多吸引3次,每次操作不超过15秒,避免压力过高。吸引管拔出应边旋转边退出,使分泌物脱离气管壁,可以减少肺不张和气道痉挛。
4.插入吸痰管前检测吸痰管是否通畅,吸痰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吸引管是否通畅,防止无效吸引。
5.加强基础护理,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翻身同时给背部叩击,使痰液排出。可超声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
6.吸痰前后听诊肺部呼吸音的情况,并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及心率的变化。
7.肺不张一经明确,根据相关原因采取措施。
8.阻塞性肺不张合并感染,需酌情应用抗生素。
五、支气管痉挛
临床表现:
气道痉挛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喘鸣和咳嗽。
发病原因:
哮喘患者,因插管刺激使气管痉挛加重缺氧。
预防及处理:
为防止气道痉挛,对气道高度敏感的病人,可于吸引前用1%利多卡因少量滴入,也可给予组胺拮抗剂如扑尔敏4mg口服,每日3次。气道痉挛发作时,应暂停气道吸引,给予β2受体兴奋剂吸入。
六、心率失常
临床表现:
吸痰过程中患者出现快速型或缓慢型心律失常。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影像血流动力学而致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发生原因
1.在吸痰过程中,吸痰管在气管导管内反复吸引时间过长,造成患者短暂性呼吸道不完全堵塞以及肺不张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2.吸痰管插入较深,吸引管反复刺激气管隆突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严重时致呼吸心跳骤停。
3.吸痰刺激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或导管插入气管刺激感受器所致。
预防及处理
1.吸痰所致的心律失常通常发生在低氧血症的基础上,防止低氧血症的措施均适合防止心律失常。
2.如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吸引,退出吸痰管,并给予吸氧或加大吸氧浓度。
3.发生心跳骤停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吸痰是护士的一项基本功,然而看似一项常用的操作也有可能出现各种意外,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要重视吸痰效果,还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及感受,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作者:刘转巧
单位:医院儿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作者来稿!
如需转载,请标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hl/11696.html
- 上一篇文章: 睢县妇幼保健院妇科简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