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瘟疫 又来了二线药物多为抑菌剂
2
陈教授接着说:大多数肺结核患者都有一定的症状,所以,凡有以下情况或症状者必须去专科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长期有不明原因的低热者。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痰血或咯血者。反复“感冒”、咳嗽,经久不愈者。原因不明的消瘦、乏力、盗汗、纳差或月经失调者。有与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者。临床证明,一个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在运用目前的一些抗结核药物的规范治疗下,2个星期后其痰内结核菌的含量即可减少95%,1个月后其痰内结核菌的含量仅为原来的0。25%—0。5%,在菌量大大减少的同时,结核菌的毒力和活力也大大降低,甚至于失去感染力。在治疗期间,患者的咳嗽等症状也相应地减少或消失,减少了咳嗽就意味着减少了飞沫的喷射。由此可见,一旦发现病人并予以积极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就等于杜绝了传染,所以,早期发现肺结核患者意义重大。目前,冶疗结核病的药物分为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一线药物是目前治疗结核病最有效的药物。初次发现结核病的患者,症状往往比较严重,结核菌繁殖旺盛,一线药物有杀灭结核菌的效果;但它们对繁殖缓慢的结核菌(如强化治疗阶段后,结核菌呈休眠状态时)仅能起到抑菌作用。二线药物多为抑菌剂,与一线药物搭配使用,可以防止结核菌产生耐药性。一线药物有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二线药物有乙胺丁醇、对氨水杨酸钠、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及氟喹诺酮类药物。
3
1
首先,陈教授介绍说: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3世纪以前,我国古代医书对此病便有记载,记有“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旁人,乃至灭门”。1882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在该类患者中发现了结核杆菌(下称结核菌),始确定结核病是由结核菌引起的一种疾病。由于在解剖中发现此类患者的肺部有一个个坚实的团块,摸上去似土豆或花生的块茎,由此将其称为“结核”,结核病的命名亦由此而来。建国前,由于贫困、天灾、战乱等原因,民不聊生,人们患了结核病无力就医,即使就医亦无有效的药物,致使结核病猖獗,患病率达4%~6%,而且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率高居各类疾病之首。因此,民间有“十痨九死”之说,喻为“白色瘟疫”。建国后,党和政府关怀民众疾苦,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积极开展结核病的防治工作,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问世,结核病逐渐得以控制。但由于结核病具有传染性、潜伏性、抗药性、顽固易发等特点,至今,仍然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因此,结核病仍然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通过最近的肺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估算,全国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500万,其中150万为有传染性的肺结核患者,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平均年龄为55。2岁。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病死率高出2倍;农村的患病率远高于城市,其中,肺外结核病还未计算在内。我国卫生部十分重视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已将结核病列为“乙类传染病”。
下一页
陈恒教授1949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曾任职于华山医院、澄衷疗养院、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防治医院、上海市结核病防治中心、上海市肺科医院。现为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哮喘病防治所主任医师、教授。他从事肺科和结核病医疗、防治工作50余年,对肺部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结核病的防治有着丰富的经验。日前,就结核病的防治问题,记者对陈教授进行了专访——
陈教授告诉记者:结核病的传染源就是痰内可检出结核菌的肺结核患者(简称“排菌肺结核患者”),排菌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讲话及喧哗时,往往会喷射出大量飞沫,这些飞沫内多含有结核菌。大的飞沫在喷射出来之后即会下沉,而微小飞沫却可飘浮于静止的空气中20-30分钟。健康人如果将这些微小的含菌飞沫吸入呼吸道即可被传染。有资料显示,一个未经治疗的排菌的结核病患者在一年内可传染15-20个人,与其密切接触者被感染的几率更大。北京哪个医院治牛皮癣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jc/52.html
- 上一篇文章: 如何鉴别SARS与肺结核?肺部体征不明显
- 下一篇文章: 出生后最先接种的疫苗一接种卡介苗卡介苗的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