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磊落,写意人生

——徐梦堃

他一面笑得谦和,一面看得透彻。整齐短寸,黑框眼镜,微胖身形,格子衬衫,简单的穿着低调清爽,言谈举止儒雅得恰到好处——这是小编对徐梦堃的初印象。简言之,让人舒服。

千里之外,九华河与青通河流入长江,宛如佛国莲花盛开一般。他的家乡在安徽九华山脚下,那里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美称。在佛教文化中,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他的镜头下,那个99米高的地藏王铜像肃穆庄重。“这里向善乐施的风气盛行。我所在的地区GDP在安徽倒数,但却极重教化。”双手合成塔状,他娓娓道来,“如何尊敬老人,如何爱护幼小,如何与邻里和睦相处。”所谈皆是待人接物的细节。

青瓦灰墙红灯笼是一代人的记忆,在徽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徐梦堃,有着极深的乡土情结,他身上有徽州人情怀,但却又是个不折不扣的“非主流”。

读百卷书写人生意他成绩优异,在专业名列前茅。先后主研国务院部委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两项,主持重庆市级和校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因此徐梦堃是一个公认的“学霸”。他曾赴农村调研行进数千公里,发表学术论文和其他各类文章十余篇,同时又连续三年被评为“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出色的表现也让他成功保研北大……也许可以这么说,徐梦堃是优秀的代名词。

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他,乍一看有点“生人勿近”,然而平常爱写点文字的他身上也不乏有几分文人的气息。认识一个人可能是因为些许标签或光环,然而真正接受认可一个人绝不仅于此。

“山城雾都,红旗挥舞,革命雄师,西南进驻。化龙桥畔,根基扎入,砥砺重重,学府新树。歌乐山下,烈士墓前,巍巍大道,法治滥觞。”一篇《颂西政》洋洋洒洒,抒他对母校的热爱与留恋,也让他的名字登上新华网,“徐梦堃”三字与“颂西政”挂上了钩,在朋友圈渐渐传开。他也时常阅读,读小说,读历史,读那些深韵厚重的书籍,简单纯粹地享受阅读,写点文字只做闲时消遣。安徽与诗结缘,也与诗人结缘。这里曾漂泊过屈子的孤舟,行走过谢月兆的吟骑,还酣醉了点太白的诗魂。他也爱写诗,写巴山夜雨的窗与灯,写街边摆摊的大娘,写重庆火锅的油花和葱花,也写闻风听雨的故事。“凝凝重雨醒红梅,断断珠丝润青泥。枯枯青藤悬湿壁,兀兀枫桥听冬雨。临窗挑灯何在意?抬首倏见天暮已。寒雨落地恋天隅,折梅为却相思寄。”这是他日志里的一首小诗,就像许多人安静写点小说或影评一般,是一种习惯。朋友调侃以为他是临场发挥,他呵呵一笑,虽然也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但他多了一份放得下的心态,没有藻饰的回复。谈及生活,当然要谈谈他的小故事。他说来到重庆,让他甚感欣喜的是这里的绿植,在校园里能看到许多大树。他曾经不辞辛苦步行十几公里几个小时去铁山坪公园,只为了悠悠然看一看这里的绿色的林木,且听穿林打叶声。不如引用他自己的词句来叙述他的心境。“当年江南梅雨时,如今巴山夜雨中。巴山听雨,秋雨沥沥话缠绵,难听见。难听见,甚思念,阴雨愁个遍。”有的人愿意用漫长的光阴和遥远的路途去看见去听见己之所爱,毫不在意费了多少周折。此般情趣,此般悠然,定是文人所需。拾掇生活的细节,去在意每一点的感动,此之谓文人之魂。有人灵感一来时或许也会于凌晨下榻,写下几行文字,而他却不至于如此痴迷,只不过缓缓运笔,记下一些闲散的有血有肉的东西罢了。他也不是大文豪大诗人,只是带着江南土生土长的文化情怀而已。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你们说我是文人,实在礼赞太高,我最多称得上是个‘非主流’。”在他眼里,对非主流的定义就是不跟随主流,而他在平时就是一个喜欢“唱反调”的人。

MEMBER

打开他于新老生交流会上对新生寄语的PPT,细细读来,略带俏皮的文字却令人颇有深思。直到阅及最后一张图片时,“色情业发展合法化问题研究”一行大字赫然呈现,不禁令人咋舌。而一旁正在讲解的他身板笔直,表情也是一本正经,这很难将往常温文尔雅的梦堃师兄的形象合二为一。单看这些,反而更容易联想到一个混迹于批判界多年的人,想法怪诞,言辞锋利,透出来的满满都是生人勿近的气息。

所以与之相处久了,总能在他身上看到些许新奇、独特,或者说执拗。在“嫖宿幼女罪”被废除大家拍手叫好的时候,他却不以为然,认为其可能导致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致使另一些人权利受损。而在国家严令禁止“色情业”发展,扫黄打非时,他却主张将其合法化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聊天时,他的话题总能充满跳跃性,古怪大胆的点子都在一瞬间喷涌而出。

由此不禁回想起他的某次调研。目的地是某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对他的调查似乎是不配合更是不欢迎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大抵常人都会先灰头土脸一番。然而当时的他称之为理性的东西——不反悔、不妥协、不回头,很快就让他冷静,沉默数秒,想好措辞:“根据法律规定,这部分信息是属于政府必须公开的信息,如果你不公开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机关的领导听了之后,思索了半晌,“不得不”配合他们。后来的他说起这件事,仍是眉开眼笑:“这应该算是活学活用吧。”

而他受徽文化影响,骨子里也有些许徽州学派怀疑求实的精神。“那时候真正感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味。”当他只身在大山调研,人烟杳杳,行走阡陌之田,拜访到当地人时发出这句感叹。因为多于农村调研的缘故,他的论文多有“乡土气”,字里行间充满泥巴的味道。“他们质朴、真诚,却也对我大有裨益。”回家后,他就立即写成了《徽州地区当代民间法研究》一文,所得的结果也让他一路的跋山涉水充满价值。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分利弊。很多时候,对于“对”的坚持,其实是将自己坚持的变成是对的。

他在自己所坚信正确的道路上死磕,同时也可以无数次推翻自己曾认为做得最好的,是真理的东西。也许在他的角度看来,虽然没有金刚钻就不揽瓷器活是一种智慧,但人生这种类似故事的过程平铺直叙未免也太无趣。

惜景修身抒性情!!青石板铺成的简易前院,稀稀落落地长着青苔。植物的种类也不算多,长势却不颓唐,有总苞蝶形的甘菊,清幽的四季桂,白玉兰也摊一手花香,平常花种将这个方寸之地点缀得恰到好处。

前院里,小径蜿蜒,爷爷提溜着水壶锄头依靠在树下休憩。师兄说,种植时,须选择透气的泥盆,瓷盆好看可不透气,会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哪些花种喜欢粘土,或是更适应沙土,何时的花盆需要充足的水份或是尽可能地保持干燥,都是要剖玄析微的。而当问及是否曾在寝室种植花草时,他扶了扶眼镜笑笑说:“不会在寝室种植花草,因为个人更喜欢长得高大,繁茂的植物,没事的时候修修剪剪,更有意思,而仅有两三平米的阳台也没有多余的位置去养它们。”如此,他倒颇有几分“平生自是爱花人“的风范。

若是称他为情趣之人,单是善于经营植物是不够的,还要有一项“独门秘技”。受家族中医文化的影响,他向来就注重养生,闲时就爱在厨房里倒腾。众多食材中,他的首选必是南瓜。据《本草纲目》注,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有补中益气的功能。制作蒸南瓜在众多美味菜肴中谈不上复杂,更可以说是懒人必备技能,于他而言爱做蒸南瓜却不是简单的为图方便。“做食物的工序越多,属于食物本身的营养也就散得越快,蒸南瓜虽然简单但要做得好吃也是不易的。”他一边模仿做菜的动作一边说道,“南瓜首先洗净去皮,切成块,接着洗净红枣,去核。将南瓜放置盘中,放上红枣,中间放上泡发的百合,大火蒸熟,蒸好后将其中的水倒出,加入大勺蜂蜜搅拌均匀即可。”

刚起锅的蒸南瓜配上早前晒好的菊花瓣或金银花泡的茶,晚餐要简单不失营养,切记不可大鱼大肉。是他一贯的生活方式。晚饭之后适当的放松必不可少,散步是最好的选择。着一身轻便的服装,有路即行,于身于心,散步都已然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失的一部分。心情不佳或压力积郁时跑上一段,也就云开雾散了,因此他的慢跑从不计较长短,而他的脚力也是非常之好。

这倒让笔者想起了有着“跑者蓝调”之称的村上春树,有人曾如此形容他:循着岁月流逝、地点变迁,唯有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日日坚持跑步的所见所闻、所惑所思最是真真切切。以此作喻总有些不贴切,但细细想来倒也有几分味道在里面。再传奇的人物最后也不过是一个会笑会流泪的感性之人,每个人的身上总有一些简单而不失情趣的东西,而恰好不同的组合被搬到了不同的人身上。

后记

一路行走,一路看得透彻;一路推翻,一路特立独行。

“长江南滨,徽州朔方,吴楚之攘,青山之阳,九华山下,那是我的家乡。”梦堃师兄在日志里写道,皖南的牌坊温润钝雅,细腻的花纹常与镂空结合,而重庆的牌坊多像宝塔,形状更为张扬。在他身上,文人情怀与剑走偏锋的风格似乎恰好与之对应。

“地摊吆喝叫卖活脱三姐,步伐的停顿不匹眼中的疑惑……红毛卷发三五青年在食街串联,咕咚一杯啤酒是喉结打击的声乐……摆摊的大娘已经不在。她去了哪里?也许像这山城黑夜一般……”问及对重庆的印象,他说“喜欢”,吃得了辣,说得好重庆话。即将毕业的他,离开是肯定的,但会不会回来呢?这个谁都说不准,毕竟他很酷。

文/龚琳雯李鹤翔田学琴程司琪

编辑/陈婧

查看往期请戳?

期·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期·萌物

中华田园猫的颜值有多高

期·社论

落日时分,我在想你

期·在西政晨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期·丢掉指南针去旅行——北疆历程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鍝噷鍖婚櫌鏈濂?
鐧界櫆椋庣綉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jc/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