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名释义摘要三医学典故7
点击上方“罗利华杭州”可以订阅!
针灸穴名释义摘要(三)
——原著周楣声先生
十、手少阳三焦经(23个)
1、关冲:关,通弯。冲,要冲。言穴居弯曲指端冲要之地也。手之第四指称无名指,不能单独伸直,故一名环指。与中冲、少冲其义相同。
2、液门:液,指水液,腋部。门,出入通达之处。谓穴能主液所生病与腋部诸病也。三焦为决渎之官。此为手少阳经之荥穴,功能除烦热,存津液,通调水道,故为治疗液所生病之门户。少阳之脉循臑上肩。穴对臂臑病有效,而腋部病症亦与有关。
3、中渚:中,指人身元气之根本,又指心神情志。渚,水中之小洲。言心神情志之气在此结集如洲渚也。既为元气之所聚,亦为治与情志有关的病症所当取。后世针灸歌赋均多“脊间心后针中渚”之说,而情志病正与心神有关也。
4、阳池:阳,指手背及手少阳。池,水之停聚处。为手少阳脉气所过之原穴,犹如水之停积于池也。
5、外关:外,指前臂外侧。关,关隘,关要。指穴居前臂外侧之要冲,又与内关相对,为手少阳厥阴互相联络关要之处。
6、支沟:支,支持;又同肢,指上肢。沟,狭长之低洼处。穴在上肢尺桡两骨间之沟中,又须支臂取之。支肘屈臂,手掌向内,则尺桡两骨之沟自见,穴在沟端,故名。
7、会宗:会,聚会,会合。宗,宗主,宗派。指穴为前臂各派阳脉会合之宗主。穴位斜出本经之外,联系三阳,绾罗诸脉,会宗之名其义可通。
8、三阳络:三阳,指手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络,联络,维系。与手三阳经皆有联系之意。穴位依傍会宗,在阳明、太阳之间,故一名大交脉,与三阴交可以互观。
9、四渎:四,数名。渎,水之大川。四渎,星座名。古称江淮河济为四渎。指穴如四肢经气运行之川渎也。三焦乃决渎之官,为水道之所出,手足少阳上下同气,故上肢有四渎,下肢有中渎。其有润通之力也。考本穴治症,多以润通为务,即犹灌溉航运也。
10、天井:穴在肘后屈肘陷窝中。此穴颇深,可向上刺,故名天井。古法治瘰疬,有天井透肩贞之说,即沿皮向上刺也。若向腕部平刺进针,可促使发汗。有天雨沛然,灌溉全身之势,因名“天井”。
11、清冷渊:清冷,清澈凉爽之意。渊,深水,深潭。清冷,又为水名。言穴能清热泻火,有如入清冷之深渊也。人之风骨清秀亦名清冷。凡诸毒热之病,可以取此。古法种痘,取清冷渊、消泺二穴。以其能透解郁热之毒也。
12、消泺:消,消除,消渴。泺,水名。言穴用如清凉之水,能清热解渴也。阳热炽盛,取之消泺,则将如入清凉之水而消渴得以消除矣。与清冷渊可以互观。
13、臑会:臑,肩下方之肌肉。会,聚会,会合。穴与臂臑及臑俞相近,又为手少阳、阳维交会之处。
14、肩髎:肩部。髎,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泛指为肩部之凹陷处。
15、天髎:天,指人体的上部。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穴当肩背之间,以其位置较高而言。
16、天牖:天,指人体的上部。牖,墙上通风采光的洞口。言穴能开通耳目壅塞之气,如人身上部之窗牖也,与天窗同义。
17、翳风:翳,掩蔽。风,风邪。穴当衣领上缘,正为屏蔽风邪之处。穴在耳后陷中,四周隆起,且平近风池。能治风症,故名“翳风”。按气动为风,本穴能开气郁之闭,又以其接近于耳,故兼治耳聋之因于气闭者尤效。
18、瘈脉:瘛,瘛疭。脉,指筋脉及耳后的青脉。是治疗筋脉瘛疭的耳后青脉。穴在耳后青筋处,对小儿筋脉瘛疭病有显效,因其用而得名。
19、颅息:颅,颅脑,头颅。息,安息,休息,又是塞满之意。谓穴能醒脑安神,治头目昏沉如塞诸病也。能治惊恐失神、惊痫瘛疭诸病,谓颅脑可以得而安息;而头目昏沉如塞者,亦可用以消除也。
20、角孙:角,指头角,角星,又指东方阳春升发之气。孙,幼小、微弱之意。谓穴当头角未成之处,且有角星之象,又如春气在头、初生而未盛也。头骨外出者为角。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角孙者少阳生发之气初生而未盛之象也。且与其能治筋脉抽搐、少阳风火上干诸病有关。
21、耳门:耳,耳部。门,出入通达之处。穴居外耳道口,功能聪耳助听,有如声音入耳之门户。
22、和髎:和,是声音调和之意;小笙也叫和,古之军门也叫和。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指其能调治耳病增强听力,且穴居鬓角,有如军门之左右和也。穴与耳邻,可用以治耳病而助听,故名。
23、丝竹空:丝竹,细小之竹。空,空窍,孔穴。谓眉形有如细小之竹叶,穴当眉梢之空隙中,故名。又“丝竹”为乐器之统称,与此有别。
十一、足少阳胆经(44个)
1、瞳子髎:瞳子,指瞳孔。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穴近眼球,横直瞳孔,有明目之功,有如瞳子之孔窍也。
2、听会:听,指听觉,听力。会,都会,聚会。穴在耳前,主治耳病,为耳部脉气之聚会,亦如管理听觉之都会处也。
3、上关:上,下之对。关,机关,关节。穴在耳前下颌关节之颧弓之上方,与下关相对。
4、颔厌:颔,腮颔。厌,是极与止的意思,又与餍通。指穴在颔部的边缘与咽食牵动所止之处。人在吞咽食物时,穴正当筋脉收引牵动所止之处,亦与颔厌之义有关。
5、悬颅:本穴在颞颥动脉处,承颔厌之气下行,即犹头上经气悬行于颅侧也。沿皮刺之,可治悬晕。悬晕之悬,如物在悬空晃动,在人自觉两足无根,头晕如身悬也,故名“悬颅”。
6、悬釐:悬,悬挂。釐与氂通,是长毛与强屈之毛。象穴在强屈之鬓发长毛处。
7、曲鬓:曲,弯曲。鬓,鬓角。指穴当鬓角角之弯曲处。
8、率谷:穴在侧头骨与颞颥骨合缝处。其缝犬牙交错、曲如蛇行。《孙子》:“夫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谷即缝也,因名此缝合处为“率谷”。
9、天冲:冲,通也。本穴又名“天衢”。衢,四达也,与“冲”意同。可知本穴功能在于通也。所治为头痛、癫疾、风痉、龈肿、善惊及诸头脑之疾,而以通法为主,故名“天冲”。
10、浮白:魏文侯与诸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行觞政(酒令也)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后人以‘浮大白”为罚大杯酒。浮者,满而溢也。今取为穴名,意谓病者如有醉态,似曾浮大白者,取此穴以治此病,故简称本穴为“浮白”。
11、头窍阴:头,相对于足而言。窍,孔窍。阴,指五脏之阴。以穴能治五脏阴窍之病也。对头部耳目口舌鼻诸窍之病,本穴均有调摄之功。
12、完骨:完骨,古代解剖名。即今之颞骨乳突。穴当其处,骨穴同名。
13、本神:本穴在前额发际,内应于脑。与神庭,临泣相平,故善治有关神识诸病。如惊痫、癫风、神不归本等症,故名“本神”。又本穴为本经与阳维之会,亦神之本也。
14、阳白:阳,指阳光与头的阳部。白,白色,明白。谓穴能使病目见阳光而明白,及治肺风之眉上生白也。与四白穴上下相直,功用仿佛,可以互观。用治风寒外感、头痛泪出有效。阳白之名,亦可由此而来。
15、头临泣:泣、哭无声也。人当哭泣之先,必先鼻腔连额痠楚,然后泪下。本穴在前额发际,正当上液之道,痠楚临此,而涕泪俱下,故名“临泣”。以治目疾、多泪,生翳诸病颇效。本穴为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取之使阳神振奋也,故称此诸穴处为上液之道。16、目窗:目,眼目。窗,屋上通风采光的洞口。穴居眼之直上,有明目之功,有如通向眼目之窗户。
17、正营:“营主血,目得血则明”。又室之向明者为正室。天子之离宫别馆为营室。人之神智在脑,脑为一身之主宰,犹人世之君主也。本穴有关治脑,犹天子之营室也,故名“正营”。其所治症,为头项偏痛、目不明等症。18、承灵:承,承受,奉承,承担。灵,神灵。脑为神灵之室,头顶骨古称天灵盖。穴在其下旁,乃承受脑神之处也。
19、脑空:俗云:胃常空,则病少。脑常空,则智多。吾人运用脑力,必先消除杂念,使脑海澄清,意念乃得专一。本穴内应大小脑之夹间,即脑之空隙处也。脑宜常空,故名“脑空”。
20、风池:穴在脑后,与风府相平。为风邪入脑之冲。池,喻水之汇贮也。此为风之所汇,故曰“风池”。多用泻法,治症颇多,如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风、目眦赤痛、目昏耳塞、痎疟,凡属外风内火头项诸痛,俱可取之。
21、肩井:肩,项下的部位。井,深凹有水之处。穴在肩部正中凹陷如井之处,故名。
22、渊腋:本经起于头侧,注于风池。下肩井,行于腋下,由身侧下行。本穴与天泉、极泉、天溪等穴傍近。其意则渊,其位则腋。犹腋下渊泉,故名“渊腋”。但宜浅刺,而不宜灸,以其近于心肺也。23、辄筋:辄,车之两。筋,筋肉。指穴在肋间状如两之筋肉处。
24、日月:“日月者,左右目也”。本穴善治目疾,因名“日月”,又名“神光”。神之光,日与月也。又以本穴挨近期门。按针灸家经验,本穴能佐期门,调月信,更知日月之义。不仅取意目之光明,且寓意朝夕朔望之期也。
25、京门:穴在第十二肋骨前端,第十一肋骨下缘。其处,四周隆起。凡四起之处为京。因名“京门”。其所治症,为大小肠、胆、肾、肩、背、腰、髀诸处之疾,得通而愈也。又本穴为肾之募穴。故治水道为尤效。26、带脉:本穴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穴。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在人身匝腰一周,如束带然。故名为“带脉”。
27、五枢:枢为致动之机,本穴当人身长度之折中。人当扭转身躯,或跪拜五体投地时,本穴正当腰部转折之处。又五者数之中,名“五枢”。
28、维道:维,维系。道,道路。意指穴处为维系与连接下肢之通道。
29、居髎:居,是居住、占据与坐的意思。髎,指髋骨,髎,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言穴居髋骨处,又为坐时之大空隙也。穴附于髋,言髋骨为穴位之所居据;且人在坐位时此处之空隙也更为明显。
30、环跳:环,弯曲。跳,跃起,必须弯身环腿方可便于跳跃。指取穴时之体位及其能治环而难跳之腿病而言。环腿难伸,不能跳跃,为腿病的必然之象。此为治腿病之要穴。且在取此穴时必须侧卧、屈上腿、伸下腿,穴处即出现凹陷,也与环跳之象相符。
31、风市:风,参诸风穴条。市,集市,货物集散之处。指穴处易为风邪所集聚,亦为驱散风邪之地也。此处为风邪所常入,亦为治风之常穴。
32、中渎:中,指中间。渎,水之大川。指穴在股外侧足太阳、阳明两经之中,形如大川的大沟中。手足少阳上下同气,下肢之中渎与上肢之四渎也有互相应称之意。
33、膝阳关:阳,指人体的外侧。关,机关,关节。言穴当膝关节外侧的关要之处。称“膝”者,是区别于腰阳关而言。
34、阳陵泉:穴在膝下外侧,腓骨上端,踝突下,孔穴甚深,可透阴之陵泉。本穴即《内经》所谓“阳之陵泉”也。因简称“阳陵泉”。故后人以本穴为治筋病之会穴。凡治筋病,先取本穴,后取他穴。本穴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脚气、筋挛。35、阳交:阳,指阳经与阳气。交,指交会与交接。为诸阳脉之交会,又与少阳升发之气相应也。阳交为阳维之郄,又与足太阳、阳明相邻。《甲乙经》谓其“斜属三阳分肉间”,为四条阳经之依傍交会。
36、外丘:穴在下肢外侧,人当努力时肌肉隆起之处,与足阳明之丰隆穴,同在一条肉棱,故与“丰隆”穴之丰满坟起,名义略同,故名“外丘”。
37、光明:本穴功在于目,能治目痛、夜盲,故名“光明”。目者人神之汇也《道藏》:“左目神,字英明,右目神,字玄光。”合二目之神,则名之为“光明”。光明为本经之络穴,与足厥阴之蠡沟相应。穴用能使头脑清彻,目见光明也。
38、阳辅:阳,指小腿的外侧。辅,辅助,辅骨。言穴居小腿辅骨之前外方也。小腿骨古称辅骨,内侧称内辅,外侧称外辅。外辅骨又单指今之腓骨。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前方,故名。
39、悬钟:悬,悬挂,悬系;又钟锤与箍架均名悬。钟是乐器,又为钟铃。穴效如悬挂之钟,又当系带脚铃之处也。悬,通县,县者系也。钟锤名县,钟架亦名县。人老则耳不聪,目不明,故称“钟漏俱歇”。即耳不能听钟声,目不能视漏刻。足少阳之脉入耳中,出耳前,穴对耳鸣有显效。钟必有县和悬而能鸣,又象小腿如钟之悬系和多动少静也。亦与儿童悬挂脚铃之处相当,故名。
40、丘墟:丘,丘陵。墟,同虚,丘墟;山下之基亦名虚。指穴在高大如丘外踝基底方之空软处。
41、足临泣:为足部明目止泪之穴。泣,与涩通。义凝滞也,即不爽利也,故名“临泣”。以其在足,故曰“足临泣”,示别于头之临泣也。凡有凝滞郁塞之感者,此穴可以通之。即本穴功用能通涩也。有患乳疮者,乳汁因之不通,刺本穴而通,须同时抚摩揉按全乳,或用大孩吮之。针入稍停,捻转提插之,颇效。42、地五会:凡两经相交处之穴,曰会。本穴为足少阳之气,与其他五经之气会合处也。以此之一,会彼之五、足方象地,故称“地五会”。
43、侠溪:侠,通挟,通夹。溪,是山洼流水之沟;又筋膜之连接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小会”。言穴在小四趾夹缝中也。
44、足窍阴:窍,孔窍。阴,指五脏之阴。为足部对阴窍诸病有关之穴。本穴对咳逆、喉痹、舌强、口干、耳聋等病有效,与头窍阴的功用有其相近之处。足之窍阴与头之窍阴,更可上下相应矣。对前后阴之阴窍病,当也与有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14个)
1、大敦:敦,厚也。有聚而未发之意,与少阳之气会于人身之最下(地五会)。则一阴(厥阴)生发之气,萌动于下,而资长全生,即动养万物也。本穴当厥阴之初,承少阳交与之气,聚于足之大指。凡阴气之聚于下者、至博至厚,故名“大敦”。
2、行间:行,足之用为行。气得行而通,滞得行而解。本穴为行走着力之处,其用,着重泻法。泻之俾使郁气通行也。间,病愈为病间。即病得通行而告愈也。犹云气得行,而病得间也,故曰“行间”。
3、太冲:太,至也,极也,高大与尊贵之意。冲,冲要,又通沖,沖和与沖虚之意。太冲,脉名。地居冲要,脉气盛大,且有宁静聪明之象。象阴血之充盈盛大。象穴居足部之冲要。穴在足背,与冲阳紧邻。冲阳因太冲而得名,太冲亦较冲阳为尊贵。
4、中封:聚土成凸为封。又土在沟上曰封。穴在商丘、丘墟二凸之间,故名“中封”。
5、蠡沟:蠡,瓢也,又贝壳名。沟,狭长之低洼处。谓穴在形如瓢缘处之沟中也。小腿后方肌肉丰满,其形如瓢,穴在其下际沟中,固形似而得名。
6、中都:都,聚也,丰也。又泽中有丘曰都。足厥阴之筋,上循胫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其处肌肉丰起。本穴直上有足太阴之阴陵泉。下有本经之蠡沟,后有漏谷、前有足阳明之条口、巨虚。四周诸穴,具有凹下如泽之意。本穴居其当中,犹泽中之丘也,颇合“都”字之义,更以本穴位于膝踝折中处,故名之以“中”,而曰“中都”。
7、膝关:膝,膝部。关,机关,关节。泛指为膝部之机关。
8、曲泉:曲,弯曲。泉,水从窟穴而出。穴居膝关节屈曲之凹陷处,言经气深邃如泉也。
9、阴包:阴,指足三阴经及下腹部。包,包罗,联系;又通胞。与足三阴经及下腹诸部俱有包罗联系之意。对前阴、下腹以及妇女胞官诸病,均有包罗在内的治疗作用。
10、足五里:足,指下肢。五里,指五脏之里。意为此乃下肢与五脏在里诸病有关的孔穴。与手五里及手足三里互相应对。
11、阴廉:廉,侧也,隅也,又边际也。其处有筋核如羊矢,穴在筋核下方,妇人求子可灸之。月经不调,腿股痛,亦可取此。穴当前阴部耻骨下方的边缘有棱处。
12、急脉:急,指拘急,急促。脉,指筋脉,动脉。穴在腹股沟动脉搏动应手处,能舒前阴及下腹筋脉拘急诸病。急脉在筋核上方,阴廉在筋核下方,后人强分之耳。核下有脉,其动滑促,因名“急脉”。此乃厥阴之大络,为睾丸之系带,治□疝可灸之,不可刺。
13、章门:章,障也。《礼记》:“四面有章”。犹云障碍也。本穴治症、瘕、疝、痞及藏气郁结诸症。取之,犹开四章之门,以通痞塞之气也,故名“章门”。
14、期门:期,指期待,周期。门,出入通达之处。期门,汉代负责守卫的武官名。用以作为肝为将军之官的比譬,也指为气血运动周期的出入门户。经气的运行古说是三百六十五穴,至此已满一周矣。本穴为治血症之要穴。血症以月经为最。月信有期,故名“期门”。期,时也,会也。门,开也,通也。
十三、督脉(28个)
1、长强: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养生家调运任督,以意导气,起自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衔接任脉,下颐循胸,至脐腹以抵会阴,复合于督脉。由本穴循背上行,再作由旬,即庄子所谓“缘督以为经”也。如此升降轮回,循环不息,无尽无休,故名“长强”。喻经气与脊柱为人身强大的梁柱与肾气强健的象征。肾为作强之官,肾强则阳势壮。
2、腰俞:腰,指腰部;又同要。俞,见诸俞条。穴居腰部冲要之地,为腰部经气注输之处也。
3、腰阳关:腰,指腰部;又同要。阳,指下焦之阳气。关,机关,关藏。穴当腰部之要冲,为下焦关藏元气之窟宅与腰部运动之机关。
4、命门:命,指生命,重要之意。门,出入通达之处。指其为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穴在两侧肾俞之中,以内外相应而得名。
5、悬枢:悬为托空不着之处,枢为致动之机。人当仰卧之时,腰脊处约有数寸悬空,可以探手通过。本穴适当此处之上端,两条膂脊之间,故名之以悬,而曰“悬枢”。小儿仰卧,悬空最显,老弱疲乏者悬空较微。以穴当人身旋转枢要之处而得名。
6、脊中:脊,脊柱,指全部椎体。中,中间,中部。古人以脊柱为二十一节,此正当其中。
7、中枢:中,中间,中部。枢,枢纽,枢要。指穴当脊椎中部枢要之处。
8、筋缩:筋,筋脉。缩,挛缩。能治筋脉挛缩与筋脉驰缓诸病,为肝俞之辅助穴。肝主筋。筋缩两旁为肝俞。又以本穴正当背部大方肌之下角,逐渐狭缩之下,亦筋缩名之一义也。
9、至阳:至,是最与极的意思。阳,指心阳与背为阳。为阳气至盛与全身仰赖之处。穴当心后与背脊之中。人身以背为阳,而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阳,即阳之至也,故名“至阳”。
10、灵台:灵,指神灵,心灵,性灵。灵台,台名,星名。此处指心。喻为心神居住与行使职能之处。古代国君有灵台之设,为君主宣德布政之地。即中医学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本穴内应神志。凡属有关神志之病,可以取此。俾以加强感通之力,而调性灵之能,故喻本穴为“灵台”。《针灸大成》云:“禁针,可以多灸”。治气喘不得卧者。火到便愈,盖以兴奋其阳也。
11、神道:神,指心神及人身之阳气。道,指大道。意其为胸中之神气;又指道路。象其地位高显,如日如心也。神道者,胸中之神气乃日与心之义也。至谓其平齐心俞,下接灵台,为心神出入之道路,则其次焉。
12、身柱:身,指全身。柱,梁柱。穴处为全身支柱之意。穴位上接巅顶,下通背腰,平齐两肩,居冲要之地,而又梁柱之用也。
13、陶道:陶,陶丘,陶然。道,道路。指椎体依次高起状如陶丘,且有舒畅情志的陶然之用。椎体高出于肉,有“陶”之象,依次而下,即为陶之道路矣。在古代观点,物体旋转最速者莫过于“陶钧”。本穴之取喻于“陶”者,即法陶钧之居中旋转牵动四旁也。旋转则必生风,故其旁下之穴,名曰风门。
14、大椎:大,巨大。椎,脊椎。第七颈椎为椎体中之最大者,穴在其下,故名。
15、哑门:哑,喑哑。门,意为要地。穴当治哑之处,亦为致哑之门。此穴禁灸,灸之令人哑,以其近于舌咽及脑也,故不宜火攻。
16、风府:风,指气,又指风邪。府,指府库。指其为风邪最易储积与治风所宜取之处。后脑与颈项最容易受风邪之侵犯,而其间之诸风穴(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秉风等)也为治疗风邪所必须。
17、脑户:脑,颅脑。户,可以通过之处。督脉上行至风府,入属于脑,此处犹如入脑之门户。《铜人》禁灸,灸之令人哑。《素问》云:“刺脑户中脑立死”。可按摩。
18、强间:强,强硬不和也。间,间隙,孔窍,又指中间。穴当顶骨与枕骨结合之中间,能治头痛项强诸病。
19、后顶:后,前之对。顶,头顶。即头顶最高处之稍后方。
20、百会:百,百脉,百骸。会,朝会。居一身之最高,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如天之北辰北极也。
21、前顶:前,后之对。顶,头顶。即头顶最高处之稍前方。
22、囟会:囟,囟门。会,聚会。人当思虑之际,神识会于囟门。额骨上方与顶骨连合处,古称为囟或囟门。凡刺此穴须先扪之,觉有突突灼热,乃可刺之,血出亦易。扪之不热者勿刺,乃虚证也。
23、上星:上,指头部。星,指精气。穴在前头部正中,正为阳精所聚之处。穴居头上,精英四照,故又名神堂、明堂。人当审思之际,多先反目上视。俾意与脑合,而后虑之能得。闭目凝神,回光返照,则往事如见,喻犹黑夜之有明灯也。
24、神庭:神,指脑之元神。庭,宫庭,庭堂。意为此乃脑神所居之高贵处也。
25、素髎:素,白色与高洁之意。髎,髎,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指鼻尖地位尊贵,且在养生静坐时此处能出现白影之谓。穴居准头,地小而位高,有素王之义。
26、人中:亦称水沟。水,指水液,涕水。沟,狭长之低洼处。穴在鼻柱下,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为鼻水所流注,且能治水病,故名。
27、兑端:兑为泽,为口,为舌;端,顶端,正中端。穴在上唇顶端,口腔这一大洞口之上方,故名。
28、龈交:龂,亦作龈,齿根之肉。交,交合,交接。穴在齿龈与上唇内方之接合处,且为任督二脉之交会,故名。
十四、任脉(24穴)
1、会阴:会,聚会,会合。阴,指阴气,阴部,下部。穴当下腹最低处前后阴之间,为阴气之所聚会,又为任督冲三脉之会合,故名。
2、曲骨:曲骨,古解剖名。穴在曲骨上缘,骨穴同名。耻骨上缘其形弯曲,故古称为曲骨或屈骨。穴正当曲骨上缘之中央,即名为曲骨,一名为屈骨。
3、中极:中,指人身上下之中,根本与内部。极,指方位;又最也,与急通,也与其能治下腹内急不通诸病有关。言穴居人身之中,为元气之根本与最为重要之处,且能治内急不通诸病。
4、关元:关,指关藏,关闭,机关。元,指元气。意为下焦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所。
5、石门:石,指坚硬与不能生长谷物之处。门,出入通达之处。石门,地名,山名。谓其能绝生育与可治腹部坚硬如石之病。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又女子天阉,称为石女,盖古人先得“石”字之义矣!
6、气海:气,指人身的元气与各种气病。海,是广大深远之意。穴处为人身生气之海,且能主一身之气疾。因此人身之生气是出于脐下,充塞周身。上下相应,气有泉源,自然川流不息矣。
7、阴交:阴,指阴阳与阴经。交,指交会与交接。为人身上下之气交接之处,又为足少阴与任、冲三脉之交会。人身上下平脐分之,穴居脐下一寸,至此阴阳之气已相交接矣。足少阴与任冲之脉也在此互相交会。阴交可能是从“交阴”转变而来。
8、神阙:神,指人之元神与脐神。阙,宫阙,门观;又同缺。意为元神出入之处与所居之宫阙。脐神亦指人身之元神。脐为腹之缺,故神阙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
9、水分:水,指水液,水气。分,指分别,分利。功能分清浊,通水道,而主液所生病,故名。穴下为小肠之所处。清浊不分,溏泻泄利者,收效甚捷。
10、下脘:下,相对于上、中而言。脘,胃也。穴当胃之下方也。
11、建里:建,建立,建树,强健。又顺流而下亦谓之建。言其可以建立中焦之里气,水谷亦由此入腹里也。穴当水谷流入于胃里所由之处,而中焦之里气亦得以建立,脏腑因之而强健,有如建中汤矣。
12、中脘:指穴当胃体的中部,相对于上脘及下脘而言。中脘为胃之募穴,故治胃府诸病,以此为主。
13、上脘:指穴当胃体的上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
14、巨阙:巨,巨大。阙,宫阙,门观;又同缺。巨阙,剑名。胸骨其形似剑,穴当其端;又为上腹之巨大凹陷处。
15、鸠尾:指穴当形如鸠鸟尾部之处,且如鸠鸟之能治噎膈反胃也。胸骨柄如鸟头,体如鸟身,两侧肋骨如鸟翼。穴当胸骨剑突(蔽骨)形如鸟尾之处,内通胃脘,且因鸠能治噎取名鸠尾,象形而又志用。不曰他鸟之尾,而必喻以鸠鸟之尾者,以鸠鸟之尾常垂善蔽也。中医称剑突为蔽骨,以其掩蔽膈肌也。故名本穴为“鸠尾”。先贤有云,凡穴在隐蔽处多禁针。
16、中庭:中,中间。庭,宫庭,庭堂。言穴居玉堂之下,胸腹之间,犹如堂中之庭也。天子布政之宫为明堂,明堂之中为中庭。
17、膻中:膻,同袒。中,指胸中。膻中,心包络名。袒胸露乳,此处又正当其中。穴为心包之募,内外相应也。位于两乳之中,必须袒胸而取,此膻中之又一义也。实症可以浅刺,虚证则灸之。
18、玉堂:玉,金玉、贵重之意。堂,是高大明敞的居室。玉堂为宫殿之美称,又泛指富贵之家,借喻其地位之高贵。玉堂,汉代殿名。未央宫、建章宫内皆有玉堂。指宫殿之华丽。其上方为紫宫,下通中庭,乃宫殿中之庭堂也。
19、紫宫:紫,尊贵的颜色。离属心火,紫为阳极之色。宫,王者之所居。紫宫,帝王的居室。指穴下为心君常居之处。与灵台前后相对,更见其地位之高贵。为心主之宫城。
20、华盖:华,同花,华丽。盖,覆盖,伞盖。华盖,星名,又是帝王出入的宝伞。肺亦名华盖,象其覆于心上也。以形象和位置而得名
21、璇玑:璇,同旋。玑,同机。璇玑,星名,又是古代观察天文的仪器。指其为旋转为枢机,象喉骨之转动。璇玑乃北斗星中天璇天机之合称,适当喉骨转动之下方也。有通滞去瘀消肿之能,似治乾涩枯燥之症。
22、天突:天,指天气及人身之上部。突,指灶突(即烟囱)。天气通于肺,穴处犹如肺气出入之灶突也。喉头既为清气所入,更为浊气之所出。天突之名至为允当。中指探天突,通痰导气,多收捷效。
23、廉泉:廉,见上下廉条。泉,见各泉穴条。廉泉,水名。穴当喉结上缘有棱之处,有如吐液之泉源。为唾液所聚之处。廉(加三点水)为潮水最胜之词。
24、承浆:承,承受,奉承,承担。浆,口中之浆水。指其可以承受口中之浆水而言。穴之内方常为唾液之所聚,故本穴又名天池、悬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yf/7154.html
- 上一篇文章: 传橙
- 下一篇文章: 第295期一大波超有趣的手工作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