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科雾化吸入治疗的几个问题
1.什么是雾化吸入治疗?
雾化吸入治疗主要指气溶胶吸入疗法,将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或者抗真菌药物等制成气溶胶,以雾的形式经口腔、鼻腔或者气管当然也包括气管切开管吸入到气道和肺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者延缓症状之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
2.雾化吸入治疗有什么好处?
(1)直达病灶:能够使药物直接到达气道或者肺脏;
(2)用药量少:雾化治疗相较全身用药所需剂量较小;
(3)起效迅速:药物起效时间较口服药物快(例如口服沙丁胺醇起效时间约为30分钟而雾化吸入约为5分钟);
(4)副作用低:与全身性药物治疗相比,药物副作用相比较很低。
3.儿科为什么很少用超声雾化?
通常儿科雾化吸入疗法是治疗下呼吸道疾病为主,如支气管哮喘等,如选用超声雾化器由于颗粒过大,雾化出来的不是气溶胶,而是水雾,大多沉积在口咽部而不能达到下呼吸道,故对下呼吸道效果不佳。因此儿科多选用空气压缩泵或氧驱雾化吸入,颗粒直径多在2~6μm之间,能进入到下呼吸道。
4.氧驱雾化吸入氧流量多少比较合适?
氧驱雾化吸入时如果氧流量过小,动力能量不够,可能雾化颗粒直径达不到2~6μm,不能很好的进入下呼吸道。因此,一般建议氧流量要调至6~8L/min以满足上述要求。此外,雾化喷头的口径、出口与药物之间的剧烈也会影响雾化颗粒的大小。
5.压缩雾化吸入或氧驱雾化吸入时药液量一般是多少?
一般雾化吸入药液总量4~6ml。药液液体量过少,到达下呼吸道的药量太少,作用有限;药液液体量过多,吸入时间太长,小儿依从性差。如果小儿能配合,每次雾化吸入时间大约为10min~15min或者喷嘴处没有气雾,如果时间过久,孩子不耐烦,哭闹,则吸入效率就大大减低了,故药液量不宜过多!
6雾化吸入时用鼻吸还是口吸?
由于儿科雾化吸入主要针对于下呼吸道疾病,鼻腔的口径较口腔小,而且黏膜鼻甲弯曲,雾化颗粒经过时更易沉降,并且明显较口腔多,也就是在鼻腔的浪费药量增多,达到肺泡或者小气道的粒子数量减少,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因此气雾吸入经口腔比鼻腔恰当。临床工作中,小婴儿由于配合度不佳,一般选择喷头对着口鼻腔部位吹雾即可,无法严格要求经鼻或经口。另外,面罩式喷头同时经口鼻腔吸入,是雾化时很好的选择。
7.雾化吸入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使储药罐保持竖直,避免药液倾斜外溢
(2)婴幼儿烦躁不配合者,可入睡后治疗
(3)雾化吸入半小时前尽量不要进食,避免雾化吸入过程中气雾刺激气道,引起呕吐
(4)避免让雾化液进入眼睛,否则会引起眼部不适
(5)雾化前不要抹油性面霜
(6)雾化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情况、神志等,如有面色苍白、异常烦躁及缺氧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
(7)雾化吸入的药物剂量应根据临床表现来增减
(8)每次雾化吸入后,可以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并清洗面部。
(9)雾化结束后,应注意附件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雾化罐要及时清洁,可用温水烫洗,晾干后再使用
8.雾化吸入后为什么要漱口、洗面?
由于雾化吸入时用到的多为激素类药物。在抗炎抗过敏的同时,激素还有抗免疫的作用。口鼻腔残留的药物颗粒有导致口腔二重感染(如口腔溃疡、鹅口疮等)的可能。如果雾化颗粒进入眼睛,个别患儿可能出现瞳孔散大、眼压增高、青光眼等。部分敏感患儿雾化颗粒可能对面部皮肤造成过敏等副作用。为避免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雾化后进行漱口和洗面是必要的。对于不会漱口的小婴儿,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口腔行口腔护理。
最后,再此强调,每次给小儿所用的药物,建议家长们先看一下药物的说明书,特别是口服药物,看清楚小儿的用药剂量再服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yy/8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儿雾化吸入怎么做你真的做到位了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