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赏读推荐10首亲情诗乌云没有限制天
10首亲情诗
乌云没有限制天空
百定安、路云、王霆章、宁明、量山、陈润生、叶秀彬、黄双全
百定安,河南洛阳人。年生。现居东莞。业余写、评、译。
致母亲
百定安
他们说的来世,想你已垂临。过好自己。
勿费神我。上辈子大亏
要补一补。
来世,你要取一个带金的名字
至少要带上金字旁。穷,是要命的
你知道。
来世,勿信神。宁信那些
诅咒。别用太冰的水洗菜
那样,你冻伤的骨头会再痛一次。
叶子为何都有相似的造型?
母亲,如果托梦,请向右
那道窄门的后面,是我。
认不出来的人群中,记得叫一声。
披着忧伤,早已泣不成声的那个
就是,我。
万安山,看望父亲
百定安
山上长着那么多的杨树
为何我只靠紧这一棵
山上砌着那么多的石头
为何我只拥抱这一块
山上堆着那么多发黄的土
为何我只怀念这一堆新的
山上啊,住着那么多的宰相
为何我只爱戴这一个平民
红力读诗:
读到百定安的《致母亲》,我庆幸我的母亲还健在。我的母亲八十五岁了,我也已经年过半百。但每次我有什么心事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会去母亲那里和她聊聊天。神奇的是,无论多么大的事情,我只要去了母亲那里,便觉得自己是个孩子,便觉得有一种庇护存在。再大的事也不是事了。我父亲已经离开十多年了。所以,我理解失去父母的那种痛。百定安的《致母亲》直接、质朴、深沉。如一股压抑已久的洪流倾泄而出,母亲在人世所受的苦难是儿子心中永远解不开的心结。无论我们自己日后的日子过得多么富足,都无法弥补母亲为养育我们所受过的苦难。读百定安的这首诗,我忽然明白了宗教的起源和意义。而百定安《万安山,看望父亲》这首写给父亲的诗,则是一种痛定思痛后寻根溯源的追思。读他的这首诗,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棵大树的形象。它有无数条根深深扎进土里,它也有无数条枝伸向天空。而一棵树就是一个家族的前世今生。这种血脉关系是生命的互相融合和延伸。而百定安是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生命联络中的偶然和必然。对生命传承关系思考得越透彻,这种父子之情便越是难以割舍。
路云,男,年12月出生于湖南岳阳。受聘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授创意写作。已出版个人诗集《出发》(,贵州人民出版社),《望月湖残篇》(,河南文艺出版社),《凉风系》和《光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父亲
路云
雪水沿着屋檐滴落,在阳光下,
发出一抹纯净的白光,
吸引我放缓脚步,细听从水泥地板
溅出的碎裂声。前后两滴之间的距离,
愈来愈小,时近正午,
它们的节奏明显加快,仿佛正在追赶,
飘然而去的一场小雪。
这位稀客住一晚就走了,可我盼了
三年,多次听说过他要来,
甚至到了武汉,却取消原定行程。
从冰冷中涌出的那丝热情,
随之消失,感觉上风没那么冰了,
却多了些阴冷,让人一时难以接受,
不来的消息变得更加确切。
在期盼中,雪变成一个兆头,
继而变成一尊可爱的神灵,
仿佛他的莅临,将抹去那些看得见的
看不见的灾难,而未来,
重新变成一张白纸,无论谁都可以
在上面写下丰年、春祺等雪片般的词语。
这些词在笔尖下发出的嘎吱嘎吱声,
像父亲的胶鞋一大早在欣然中,
深入美好的一天。大雪在想象中,
不沾染泥土,不霸蛮并露出
可怕的面目,不会让你的远房亲戚一下
摔断腿骨,或滞留在年,
嘟囔着“这该死的雪”,“鬼天气”。
今年的雪比往年不同,迈着碎步,
却自带滑板,让围着他转的人跟不上节奏,
这引起我的惊慌,“爸爸,先把水缸灌满,
然后将水池里的水放掉,冰住了不好。”
老父亲说,“放心,我不会出去。”
诸如此类的话,每天都会随着天气变化,
自动生成,贴着对方的耳孔,
像触屏,轻易将父子间的距离取消,
但这次,居然在电话中传来嘎吱嘎吱声。
这声音一次次将我拉向某个深夜,
父亲从时丰坪回来,用冰凉的手背
贴着我的前额,而我在装睡,
他对母亲说:烧退了,然后接过姜茶,
喝了一大口,母亲轻声说:喝完。
从早6点到晚10点,父亲徒步走完
被大雪锁住的50公里山路,
为他的儿子去学校说情,请求复学,
一场大雪降落在我们各自的梦中。
父亲梦见儿子走在复学的路上,我梦见
拳头终于砸开套在脚上的铁链,
醒来,他看见灵光,而我在一个哈欠中,
继续睡觉,沉浸在一把铁锤的想象中,
仿佛纷扬的雪片,是铁锤一阵猛击的结果。
我始终咬紧牙,仿佛两排牙齿是一道
刚筑好的堤坝,正在抵挡着翻起的浊浪,
如果开口,那就是咆哮,
因此父亲选择沉默,他的沉默是在寂静中
的雪片,而我的沉默,是灰烬。
父亲没想到雪片一直在飘,我也没留意到
灰烬中的余温,在喉结轻轻一动时,
将飘落在眼底的雪融化。我披衣坐在床头,
雪水沿着眼角滴落,在寂黑中,
溅出一丝微光,让我察觉到内心深处
有着比两床棉被还厚的积雪。
父亲的鼾声,时而急促,时而悠缓,
仿佛他仍在梦中赶路,在深一脚浅一脚中,
将好消息赶在山路被冻结前完整带回,
我收到的,让我归于宁静的消息,
却不是复学什么的,而是嘎吱嘎吱声。
这声音总是在悄然中响起,让我凝神测听,
分辨出脚下的枯草、树根、石块,
田墈,独木桥,上坡道,砂石路面,
甚至是一块没有腐烂的薄膜,父亲滑倒,
他说像摔在棉被上,没事,不疼。
这声音,每次都能将我从被雷电、山洪、
或类似于早年,那些变着花样的惩罚,
所导致的零乱麻木和灰暗中,拉向雪后的
晴空,在嘎吱嘎吱声中恢复生活的节奏。
这次雪变得格外小心,父亲也与当年不同,
他有意无意说到安静迅速的死去,
是一种修来的福份,你看孙家大爹,
看完天气预报说睡觉去,然后就睡过去了,
这多好啊,无病无痛,不麻烦人。
包含在这些话语中的坦然,令我震惊,
以至我在通话中总是竖起耳朵,
以便测出某些微小的变化,并调整行程。
但很少有例外,唯一的变化是他的枕头边,
多了一瓶止痛片。对于他而言,止痛片
就是万能的神药,一片就够了,不管什么痛,
而他依然硬朗的声音,皱纹不多的脸上,
从来找不出与孤独痛苦等词语的踪迹。
这些词语与他简朴的生活无关,
与他平静的内心无关,只与我的愧疚相关,
因此我决定回去,去拿起铁锹,
铲除屋前地坪里那些薄薄的冰层,
去将衣柜里的新棉袄,毛皮鞋和厚袜子,
拿出来,逼他穿上,他没有再抵抗。
我告诉他每餐都吃两碗饭,然后偷偷看着,
从他目光中多出来的一丝笑意,
这笑意像雪地里的反光,并伴随着
嘎吱嘎吱声,我悄悄溜出门站在阶基上,
看着雪水沿着屋檐,静静滴落,
大声对父亲说,屋顶的雪化得差不多了。
宫白云荐读:
路云的这首《父亲》写得别具一格,具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与真切的气氛。他以一种直觉的、心灵的方法,从自然景物切入融入与父亲在一起的许多细节,让父亲的形象与对父亲特有的情感就这样不饰雕琢跃然而来,真实的景物与真实的心境融合的天衣无缝,虽然是一种浑融的诗写,但上一句与下一句的衔接处处有一股迷人的恰当感。诗写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不求奇而自奇,而路云似乎不经意就到了此境,让人惊叹他诗歌的修为。
另外说个小插曲,诗人自己也感到很神奇,路云这首写给他父亲的诗酝酿了很久,恰巧碰上南方下雪天气,引发诗情,下笔一气呵成,没想到写完才发现此诗完成为99行,天意祝他老父亲长寿!如此的神奇,也让我们来说一声祝福!
王霆章:安徽蚌埠人。年开始写诗,曾任华东理工大学诗社社长,后留校执教《现当代中外诗歌赏析》。作品散见于《诗歌报》、《上海文学》、《山东诗人》、《天津诗人》、《特区文学》、《诗选刊》等报刊,入选《当代学院诗选》、《中国当代汉诗年鉴》、《中国诗歌年度诗选》等,著有《走向成功》、诗集《镜子里的陌生人》。工商管理硕士,现任上海协瑞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致女儿书
王霆章
孩子,每当你从大洋彼岸
打电话过来
都会有一只小鸟
从我的手机里飞出来
小鸟抬头看我
泪流满面的样子
总让我想起你左臂上的朱砂痣
鹅黄色的小鸟
看着我的样子很孤单
仿佛她听得见
你在电话那头细微的哭泣声
但她从未像你那样
替我抚平额头上的皱纹
她总是与我保持着
手指触摸不到的距离
孩子,我送你去异国他乡
不只是因为那里干净的空气
和草坪上自由的阳光
我要你努力学习
是希望将来你能够拥有
多一些选择的权利
不要像你的父亲
在喜欢做和必须做的事情之间
在想说的话
和说出来的话之间
双鬓斑白
此刻,如果我选择陪伴你
就会失去养育你的能力
我知道
破碎的镜子会反映破碎的身影
我知道愈是遥远的思念
愈需要坚强的内心
破茧而出的蝴蝶
谁没有经过黑暗的囚禁
孩子,我要你坚强
因为我知道那是通往黎明
唯一的途径
孩子,每当你打电话过来
我总是能看见
一只小鸟
站在我对面
小鸟总是用她忧伤的眼神询问
在电话那头
你会不会同时也看见
一只受伤的老鹰
宫白云荐读:
霆章诗人是这个虚假的时代少数我钦佩和敬重的真诗人之一。他的诗真情的发烫,直戳心底的柔软。我读他的一些诗常常不自禁的落泪,如《程程,我的围巾丢了》、《二月》等。在浩瀚的诗海,还能读到能让人落泪的诗,这样的诗比珍珠还珍贵。他的这首新作《致女儿书》又拽下了我的泪水,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殷殷之心让我这个从未享受到父爱的遗腹女潸然泪下。海德格尔说“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霆章这首诗正是让语言说出了自己的内心。许多会写诗的父亲都曾给自己的女儿写过诗,但霆章诗人的表达却独树一帜,写作手法极具特色,让人充分感受到诗人在叙述方面的杰出才能,以至于深深地陷入它的层次感与节奏感如此之好、感情如此之细腻之中。这首诗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个离开父亲的女儿远去异国他乡求学后,经常给父亲打电话,在父亲心中搅起的情感波澜。其中隐藏着作为父亲的王霆章和做为社会与现实生活中人的王霆章生命与人生走向的全部密码。此诗借用“小鸟”这个意象来与女儿重合,大提琴似的低音节奏营造着一种让人眼眶发热的曲调。实际上这里的“电话”只是诗人铺展自己内心对女儿情感的一个框架,他不断地往这个框架里填充对女儿的思念、担忧、愿望、愧疚以及人生诸多的经验与许多的不得已,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父亲对女儿深深的舔犊之情。它串起情感纽带,让人为之心灵共振。特别是那只从手机里飞出来的“小鸟”从始至终在人心头萦绕,而结尾那只“受伤的老鹰”则把一个父亲悲欣交集的滋味推到了极致。整首诗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颗内敛而柔软的父亲之心,而且那些微妙的血脉相连的气息甚至隐含着一个父亲某种脆弱的情感味道,那弥漫的、缓慢的语调令人不知不觉地就沉陷其中。
原空军某部特级飞行员,大校军衔。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第六至八届签约作家。获辽宁文学奖诗歌奖、散文奖,第四、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
喊娘
宁明
当我用乡音大声地喊娘的时候
她的耳朵一下子就不背了
娘不会使用手机接电话
却常把手机贴在耳边,一番自言自语后
脸上的皱纹就渐渐地舒展开了
娘的眼神儿时好时坏
她早已不能独立完成,一根线头
对一孔针鼻儿的准确寻找
却能从我小学毕业发黄的合影中
一眼指认出,那双最淘气的小眼睛
娘一生中,在母爱的田野上
精心栽培过五棵树苗
一棵先天夭折,两棵半途也被命运折断
剩下的两棵年已半百,虽然生活很艰难
但娘说,活着就好,活着就是娘的福气
娘越来越热衷于烧香磕头
年年许愿,年年还愿
我虽没问过,她啥时开始变得如此迷信
但做为从不向人低头的儿子
却又特别能够理解,并深深感激
娘向墙上那张黄灿灿的神像,用猪头和白馍
每每虔诚祈祷时的心理
明天又是母亲节了
我要给八十三岁的老娘打个电话
不祝她节日快乐,也不祝她万事如意
我只愿,不知母亲节为何物的娘啊
能再多几年听到,我大声喊娘的声音
鲁侠客荐读:
细节不仅是诗歌画面感营造的核心,也是强化塑造诗意的触媒,如娘耳背,但听到我的电话,脸上的皱纹就会舒展。娘的眼神不好,已经不能穿针引线,但能一眼指出泛黄照片里小学时的儿子。年迈衰老的娘,越来越喜欢许愿,这里面的愿,是一种虔诚的祈祷。对于孕育五个子女,历经一个夭折,两个半途离去,白发送黑发的噬心的疼痛后,这位老人的心愿,显得如此悲情又温馨。而母亲节的来临,儿子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娘多几年听到我大声喊娘的声音。经细节铺垫,诗情至此,人心柔软处,已经溃不成堤。
量山,70后。原名侯保峰,河南舞钢人。
与子书
量山
我看见你摊开一本书
这样的黄昏
乌云没有限制天空
湖泊也没有限制荷花
暮尽,晚回舟
我望着你,将要
出现的方向
你肯定不会望着我
那也无所谓
谁让我是你尺子的父亲
脸颊碎裂的湖水
阿水荐读:
量山这首我推荐的理由是:语言节制,平和冷静。最为打动我的是结尾:“谁让我是你尺子的父亲/脸颊碎裂的湖水”——父爱,无法用尺寸丈量,说父爱如山也不为过,若用尺子去量,那只是无尽的包容和爱了。诗人用短短的几行写出两代人的矛盾,孩子在成长中顽劣,逆反,而父亲也只能像被石子击中的湖水一样,不断碎裂,不断复原。
陈润生,男,年生于贵州省道真县三桥镇北园村。父亲
陈润生
这些年,与父亲见面很少
见了面就吵
他总骂我不务正业
漂流烂荡
我总找理由反驳
写诗啊,写字啊
直到气得他脖子上青筋暴露
要拿棍子打人
我才住口
去年,我带四梅回家结婚生子后
他看我的眼光才有了温度
昨天下午,我打电话给他
没接,晚上他回拨过来
问我打电话做哪样。我说可能是
在裤兜头不小心摁到了,又被他骂了一顿
静静听着骂声越来越小,小到听不见后
我才问他吃晚饭了没有,身体好不
庄稼长势如何
父亲像小孩一样,慢慢地回答完我问的问题
挂了电话,我在想
等忙完这些天,一定回家去看看
请人把岩上那棵大杉树收了
喊木匠,钉一口棺材
鲁侠客荐读:
父子间特有的沟通交流方式,是情感的楔入点。一位“恨铁不成钢”的乡村父亲,他对儿子成器的要求虽然简单粗暴,但又朴素无华。父子两见面就吵,后来逆转源于儿子的结婚成家,第二次逆转,源于儿子耐心地聆听父亲的骂话后关切的询问,显然这两个细节,对于刻画父亲的性格,描摹父子间关系至关重要,而诗意的波澜,在于儿子的计划,他要把大杉树收了,给父亲做一口棺材,而棺材,在农村是孝道的体现。这对原本“水火不相容”的父子之间的“妥协”,正是本诗诗意构建的亮点,也是全诗溢出温情的触点。蓝雨,本名叶秀彬,又名蓝色雨季,祖籍湖北。当过记者、编辑12年,年南下广州,现供职于国内某评级机构。业余写诗。
今天是哪一天
叶秀彬
今天是哪一天?
那一年父亲用一根扁担
挑着只有两岁的二姐
挑两箩筐破旧的日子
裹脚的祖母背一条搭莲
一路摇晃的是山里人的眷恋
三代人,翻过一座山
像翻过一道命运的门坎
今天是哪一天?
想起幼年骑在父亲肩头
走过山外的每一条田梗
犁耙水响的春天,水墨的田野
布谷鸟叫得令人心醉
祖母已长眠于那片改作茶园的坡地
父亲用做惯木匠的手
扶起犁铧耕耘每一个日子
山外的路与山里一样
父亲走得磕磕绊绊
今天是哪一天?
想起那一年高考之后
父亲把家里唯一一头猪卖了
给我买回两件不再有补丁的衣服
给我凑足一个学期去城里的盘缠
那一年的年,是用已经出嫁的二姐
送来的一刀猪肉度过的
那一年的年,当在偏远小镇的大姐
带着三个侄儿赶回家团聚
母亲把紧巴巴的日子仍侍弄得香喷喷的
而父亲,沉默如山的父亲
最满足的是抽了一次咕噜作响的水焑
今天是那一天?
母亲去世后的第六个年头
女儿出生前几天
父亲送来积攒的满满一篓子鸡蛋
女儿出生刚刚满月
我从城里赶回家乡的小镇
仅仅只有两小时之隔
便错过了与父亲今生的再见
今天是哪一天?
父亲呵,今夜
故居山雀子又叫了
你最后的日子
总让漂泊的城市夜夜失眠
宫白云荐读:
每个人都有绕不过的亲情,诗人比不写诗的人幸运,可以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无论是喜悦和疼痛,回忆与思念,都带给自身与他人一种贴心的感受。读诗人叶秀彬的诗总能被他诗中自然而然的情感打动,不经意间就能触到心中某处柔软,他的人散发着一种浑然天成的诗人性情,诗歌中的字里行间透射出的生命气息极易让人产生共鸣。他的这首《今天是哪一天》更像是一种亲情的还原,诗人把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还原到它本然的面目与生活的缝隙里,那不动声色的朴素深切的情感像河水一样从容流淌,我们只需静静地倾听他由心而发的细微声音,触摸他生命过程中与亲人们温暖、相亲相依、平凡、细碎的点滴便由衷地感到离自己心灵深处的亲情又近了一分,并不由自主地连结到自己意识的深处,这就是诗歌共鸣的力量。黄双全,男,湖南汨罗人,现供职于广州市某大型国企。唯诗歌才能解释走过的路。
睡
黄双全
该起床了,母亲
您已错过,素日的时点
那些被您抚摸长大的枞树、香樟
那些被您喂养的小鸟
都在外面,和您打着熟悉的招呼
不要睡了,母亲
院前鱼塘的白莲正在盛开
光明下,白鸭和红鲤玩得正欢
桂花又开了,您常年坐在下面的木椅
露水已干,豇豆也该摘了
睁开眼吧,母亲
鸡蛋面条冒着热气,还配有
您亲手腌制的紫苏刀豆
我们都爱这一口贫穷时最奢侈的食物
人间的味道真好
穿好衣服吧,母亲
吃习惯了的药片还摆在床前
邻里乡亲都来了
呼唤您用昨天的笑声,烧一壶开水
沏上自家的绿茶,喝出心底的香
鲁侠客荐读:
这是阴阳相隔的对话,但由于这种“假象”营造的太过于真实,好像母亲在酣睡一场。蒙太奇画面,一幕幕回放,枞树、香樟、小鸟;白莲、白鸭、红鲤;鸡蛋面;紫苏刀豆;还有吃习惯了的药片。将一位勤劳、质朴、慈悲、隐忍的母亲,刻画出鲜活的轮廓。末节里的“用笑声烧一壶开水”,无疑,将这种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思念,烘托出锥心的疼痛。
献诗
黄双全
我在坟墓与坟墓之间读懂真理
在江河上看滚滚的波涛扬为露水
我的来路就是母亲失去的血液
她的掌纹摊开在田垄上,指向低头的水稻
从她骨殖中长出的词汇,正向我走来
她将以泥土的存在补偿我流失的钙
不再在物质的缝隙中妥协,也不在阴郁的背影里
挤来挤去。草木终归以灰烬的形式还原泥土
冬天平静的落日唤醒,卑微事物里温暖的语言
逐一化解我身上的热毒,喉咙里埋葬的疼痛
我与时间划界,站在母亲注目的地方
殷红的手掌滴着汗水
对一些事情,我认知较晚,但我还是发现了它们的明媚
我听到来自事物核心的响动,河流深处隐藏的喷涌
呈现美好、祥和。我有过那么多无人能及的悲伤
但我从不回忆悲伤,所有的苦难母亲已经承担
从我伤口流出的血,都已返回到玉
石头的内部有着秘密的光彩
鲁侠客点评:
这首悼亡诗,和前一首采用了不同的叙写模式,它形而上,更侧重探究普遍意义上的生命的传承、生命意义的追问,亲情、天地、事物间的叩问,让它充满了生死互证和映照。而营造的语境,除了深挚的思念,更有一种“明媚”的色调,这种“明媚”,源于诗人,用理性的发现,普遍的推演,愈合了自己内心的创痛。这是另外一种意义的母亲的重生。而其中,“泥土的存在补偿我流失的钙”,“草木终归以灰烬的形式还原泥土”“从我伤口流出的血,都已返回到玉”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分别诠释了承继、轮回、重生的意义,从而完成创痛的心灵救赎。
诗赏读
在读与写中与您相见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zz/12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院肛肠科让肛肠病患者远离
- 下一篇文章: 征文杨莉华孝是一支温暖的歌丞浩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