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文化,分享江苏水生非药物调理医案,通过针、灸、刮痧、埋线等非药物调理,达到治病效果,愿更多人受益。

欢迎进无锡中医爱好群,QQ群:

总群:

2群:

3群:

前言

我一直听到这么一句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为人夫妻者不知医为不敬。所以,大家能接触到中医,好好学点相关的养生知识,好好学点是有用处的。学中医,学的不只是医术,而是学习中医里包含的哲学含义,学的是人和自然的一个健康的大方向。

——水生

慢性咽炎及声音嘶哑症状调理记录

梅核气,中医病证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中医肝病、中医咽喉疾病、中医精神疾病时均可见此病证。

病人张家港人,男,35岁,述病因是在数年前,一次感冒咳嗽后,吃药挂水咳嗽好了,留下咽部不适症状,老觉得且股气堵在咽部,吐不出来咽不下去,同时精神易紧张,睡眠也变得不好,胸闷气短,情绪低落,检查化验也没什么异常,为典型的梅核气症状,取天突、膻中、合谷、太冲、内关,一次治疗后即症状大减,并嘱其调整好心态,尽量保持一个好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状态,一周后复诊,面貌焕然一新,原方加减,减内关、太冲,加间使、扶突,曲池,三阴交,交代一周一次过来调理。

方义:合谷配太冲,为著名的开四关,调理气血,解郁理气,为调理情志病的重要用穴。天突突理气化痰,清咽开音,宣通肺气、消痰止咳作用。膻中穴为气之所汇,主治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咳嗽、气喘、咯唾脓血;产妇缺乳症、乳腺炎、噎嗝,收缩等。内关穴宁心安神、理气止痛。间使穴宽胸和胃,清心安神,截疟。曲池穴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暴喑,瘿气,瘰疬等。

往下看.....

医案穴位的具体详解

天突穴,属任脉,别称玉户、天瞿,出《灵枢·本输》中。

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甲状肌。主治气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呕逆、瘿瘤、梅核气。操作方法为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

膻中,属任脉,别称元儿、胸堂、元见、上气海,出《灵枢经脉》中。

位于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气喘、噎膈、胸痛、乳汁少、心悸、心烦、咳嗽。操作方法为平刺0.3~0.5寸。

合谷,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㖞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直刺0.5—0.8寸。

太冲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肝经输穴、原穴。

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经脉》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直刺0.5~1寸。

间使,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经(金)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胸痛,疟疾,癫狂,痫症,肘挛,臂痛等。直刺0.5-1寸。

扶突,经穴名。属手阳明大肠经,出《灵枢?本输》,别名水穴。

扶突。扶,帮助、扶持也。突,冲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位于在喉结旁开3寸。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暴喑,瘿气,瘰疬等。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咽喉部放散,出现发紧发胀之感。注意针刺不可过深,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灸法:艾炷灸3~5壮,温和灸5~10分钟。寒则补之,湿热则泻之。

曲池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出自《灵枢·本输》。

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之一,为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等,皆可治疗;此外: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主治病症: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刺法:1.直刺1~1.5寸,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胀感扩至膝关节和股内侧;孕妇禁针。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或药物天灸。强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计灸百余壮亦可,温灸至皮肤温热舒适稍风红晕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学习中医文化,

收获身心健康。

——水生寄语

编辑者:轩轩

扫码







































北京哪里可以治疗白癜风
北京中科白瘕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dihd.com/zcmbjc/8595.html